新浪新闻客户端

家长的“反话”真能鼓励孩子?也可能会“摧毁”孩子的自信心

家长的“反话”真能鼓励孩子?也可能会“摧毁”孩子的自信心
2020年01月24日 17:12 新浪网 作者 C位妈妈

  文|C位妈妈(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乐乐真不是个好孩子,奶奶不喜欢你了”,站在一旁的小孙子哇的一声大哭起来。这已经不是奶奶第一次用“反话”来试图引导小孙子了。比如上一次,为了让小孙子多吃点饭,奶奶竟然说“你再不吃饭,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

  “说反话”也许一次两次管用,可是如果使用不当,长期让孩子站在和家长对立的立场,困对孩子带来的伤害非常之大。

家长的“反话”真能鼓励孩子?也可能会“摧毁”孩子的自信心

  家长“说反话”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伤害?

  从家长的心理层面来看,我们总使用“说反话的方法试图去教育孩子,纠正孩子,是为了告诉孩子如果不按照大人的做法,孩子将会面对什么样错误的结局。

  可是在孩子看来,也许并不会因为即将面对糟糕的结局而瞬间转换当下的抉择,孩子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恐吓,一种来自最亲密关系中的威胁。

  孩子容易变得胆小怯懦

  知乎上曾有一位妈妈寻求帮助:我的孩子总是胆小怯懦,怎么办?

  回答近五千条,但无一得到这位妈妈的认同。直到她发布了下一条“感谢**网友的勇敢批判,我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才完全解决了她的困难。

  三线城市中,单身母亲独自抚养未成年的儿子,她把所有期望都寄托在这个小生命上。每日的鞭策,鼓励,催促,也让儿子变得越来越胆怯。

  用她的话说“我似乎总是让孩子”,比如她希望儿子的轮滑滑的更快一些,于是“你滑的慢就像乌龟一样”的话出现在孩子的耳朵里。

  本想着通过运动让孩子变得更有胆量,殊不知,这些“反话”之后,却让孩子变得更加胆小怯懦。

  “反话”,更多时候,让孩子产生了不安全感,甚至恐吓感,尤其是这种话出自孩子最信任最热爱的人,应有的温暖与保护,瞬间变成了威胁与危险,孩子没有安全感,自然就会变得胆小怯懦。不过相比胆小怯懦,更可怕的是孩子的冲动。

  孩子容易变得冲动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孩子期末考试成绩不佳,随即离家出走,3天后发现在街头衣衫褴褛,却不敢回家。而这段可怜的遭遇,竟是源自于考试前父母的一句话“你要是这次考不好,你就别回家了”。

  父母以为是一种激励,可却让孩子幼小的心灵生成一种扭曲的概念“我考不好,爸爸妈妈就不能让我回家”,于是离家出走成了这句话最终的败果。

  冲动,是这次事件中孩子对于父母“反激励”的错误理解,他并没有能力去理解父母是在鼓励自己,而父母的莽撞“反话”恰恰助长了孩子最容易养成的冲动习性。

  反激励,如果长期延续,会让孩子对于问题从处理方式愈加冲动,他们更加愿意去快速行动快速做决定以证明父母的“反话”是错误的。

  而快速,往往就会形成不必要的伤害。

  错误的鼓励,往往带给孩子更多的是伤害,如何既有鼓励,又能保护孩子?正确的鼓励方法,家长要学会。

家长的“反话”真能鼓励孩子?也可能会“摧毁”孩子的自信心

  家长如何正确鼓励孩子?

  1、让鼓励更具温度和保护感

  在子女教育中,似乎掌控型父母越来越多,掌控之下,我们看到的未必是父母的爱,反而是冷冰冰的鞭挞。

  所有的教育,最原始的初衷是为了被教育者能够有爱的成长,而鼓励也要遵循有温度,有保护感的原则。

  我当然理解大多数父母在看待孩子成长的问题上,焦虑大过放松。但如果我们调换一下,放松大过焦虑,也许我们就可以实现为孩子提供温暖的鼓励。

  比如2019年以707分被北大录取的中文系女生王心怡,说她是才女,未免有些浮躁,但说她是一个有着爱的贫穷女孩,再恰当不过。在她的《感谢贫穷》一文中,处处展示着母亲对其的爱护,以及在贫穷中家人之间的互帮互助。

  所以你看,我们生活条件不错,每天为孩子花费巨额教育资金的家庭中,为何没有如此的感恩之女?

  因为我们的温度不够,我们的保护感也不够。

  我们更应该以爱为出发点,去鼓励孩子为爱出发,而不是为了成绩出发;我们更应该告诉孩子,他即将为之努力的事情有何意义。我们给了孩子温暖,保护了孩子奔图的步伐,孩子才会深刻明白,自己努力的意义何在。

家长的“反话”真能鼓励孩子?也可能会“摧毁”孩子的自信心

  2、为孩子制定“激励额度”

  了解一个孩子,可能要比了解一个孩子难得多。因为孩子的实力是不断在变化的,你需要时时刻刻为孩子的实力做评估,以此给与孩子最精确的“激励额度”。

  很多家长喜欢透支“激励额度”,过分的激励,会超越孩子的真实实力,激励太少,又会不足以推动孩子。家长们不妨同孩子一起制定激励评估表。

  比如,孩子不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为孩子设定激励阶梯,如果我们帮助孩子完成了一件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假设最终激励阶梯为100分,那么我们就要为这100分划分几个阶梯,让孩子循序渐进的消耗掉他赢得的“激励额度”。

  孩子会因为激励额度的不断提升,以及逐渐趋于完成任务而快乐而有动力。

  为孩子制定“激励额度”,也更大程度上限制父母一次性透支激励额度,这样可以为孩子减少不必要的过度压力。孩子只有在逐级的上升中,才能一步步实现对自己能力的认可和吸收。

家长的“反话”真能鼓励孩子?也可能会“摧毁”孩子的自信心

  3、鼓励也有“保留科目”

  孩子所有的能力都要被认可吗?孩子所有的任务都需要鼓励吗?其实未必。

  有心理学家曾研究表明,人类的所有能力中有70%是依靠自身的发现和提升得到最终归纳的。

  所以,即使我们家长已经极力在使用温暖和保护感,即便制定了完美的激励额度,我们依然需要为孩子的自我激励“留白”。

  怎么理解“保留科目”?

  唯一的判断方式是,当下你的鼓励和孩子的自我鼓励,哪个更有效?或者说,你是鼓励对孩子而言可能完全无效。

  举个例子,孩子大哭大闹的说自己不会穿鞋,可是当下这种情境,孩子完全听不进你的鼓励,那么此刻你的鼓励是有必要“保留的”。

  等到下一次,孩子可以自行穿鞋的时候,那么你的鼓励就可以“锦上添花”了。非保留科目鼓励,可以为孩子当下的事情加注,保留科目鼓励,只是摁了一下暂停键。

  经过大海的一番磨砺,卵石才变得更加美丽光滑。如果孩子的卵石,那么父母就是大海,我们想提供磨砺,就要提供最适宜卵石的温度、保护,潮汐相应,适时而发。成长源自鼓励,也有可能毁于“反激励”,切莫让鼓励成为了教育的绊脚石。

  我是C位妈妈,一名专业育婴师,还有一个3岁的宝宝,如果您有任何带娃养娃的困扰和问题都可以咨询,当然我更愿意倾听所有妈妈的酸甜苦辣,除了带娃也能做你的闺蜜~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告知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奶奶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