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晋剧的第二故乡在哪里?四千字浅析张家口剧坛100多年的历史

晋剧的第二故乡在哪里?四千字浅析张家口剧坛100多年的历史
2020年06月02日 11:12 新浪网 作者 山西老乡俱乐部实况

  上世纪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初,张家口有许多戏园子(现称剧场)。正如人们所说的“大境门,大清河,店铺商号戏园子多。” 张家口旧称张垣,也称东口。西口包头、呼市,也是晋剧的兴盛之地。从明朝中期晋商兴起,张家口逐步成为对内蒙、俄国的通商要地,中国北方著名的旱码头。山西到处琉璃瓦遍地是黄金,无疑离不开张家口这个重要的商埠基地。张家口不仅造就了山西诸多的富贾,其财富享誉天朝的同时,也促进了中路梆子在张家口的发展与扎根。

  张家口的上下两堡十里长街遍布茶庄、票庄、钱庄、布庄各种商铺,大多都是山西商人所开,而山西商人以祁太平榆次人最多。如榆次知名的晋商大户:聂店村的王家、车辋村的常家、北胡乔村的史家、永康村的许家、北田村的侯家、王村的郝家、东阳村的秦毕赵三大姓、大张义村的宋家、小东关村的赵家、小寨村的赵家、龙白村的康家、永康村的许家、使赵村的阎家、秋村的尤家、东长凝村的李家、西长凝村的范家、壁达村的武彪财主、要村的王家、韩家、王寨村的王家、东墕村的王家、庄窝村的麻家等,一些小户在张家口做生意者就更多了。

  由于张家口是晋商集聚居地,山西商人故乡情较浓,因条件的容许,为了一解思乡之情,把内地的中路梆子演员(晋剧)带到张家口,以闹票儿的形式取乐,直至引发了晋商大户把整个戏班带到了张家口,或在张家口就地承班。所以说,张家口有了山西商人,才有了中路梆子。中路梆子在张家口的影响,当地一些有钱人,看到了办戏班的前景,也纷纷承班,使中路梆子在张家口不仅扎根,也扩大了中路梆子在张家口的发展,使内地的知名演员纷纷投奔张家口,因此中路梆子(晋剧)成了张家口的第二故乡。旧社会,外出求生的山西人走西口,而戏剧界的艺人大多走东口(张家口),也有去呼市、包头的艺人,但与张家口比较而言就少得多了。据张家口的一些史料记载,清末民国年间演出的剧社场,上堡的“大新园”、下堡的“小新园”、下堡南门的“旧园”(十三旦所建)、“河东剧场”、“上堡剧场”、“庆丰剧场”、 “庆泉”、“庆乐”等。

  晋剧的第二故乡在哪里?四千字浅析张家口剧坛100多年的历史

  山西商人喜好门面讲派场,来体现自己的财力势大,商铺开张、婚丧嫁娶,一些重大的传统节日,都要请戏班来撑门面。由于张家口艺人谋生的条件较好其他地方,也是中路梆子(晋剧)在张家口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清徐县人赵步桥的十股班在张家口颇有影响,戏班中榆次人之多。赵步桥年轻时在张垣演戏,“同德”戏园就是他和票友集资盖起来的。后来赵步桥投靠日军当了汉奸,欺压艺人,毒害人民,无恶不作,解放后被处决。赵步桥文艺界称戏霸,依仗权势,把好多名演员霸到他的班里。所以“同德”的阵容很强大,集聚了好多名艺人,各个行当都是双梁双柱。须生十二红(刘宝山)、须生懿莲春(乔玉仙)、须生一千红(王喜云);榆次郭家堡村郭兰英(青衣)、榆次小张义村牛桂英(青衣)、榆次东长寿村高瑞霖(鼓师)、水上漂(王玉山)、榆次郭家堡村文武小生郭凤英(十一生)、筱桂芳(文武小生)、榆次马村黑肖亮(彦章黑)、王正魁(花脸)、侯胜忠(花脸)郭美英(花旦)、王巧云(花旦)、刘玉婵(花旦)、白翠香(刀马)、彩旦白牡丹(钱寿山)、金金奎(丑)、斜眼丑、十八红、关德禄、刘彩凤、白翠香、 冀魁、郝其昌、榆次南关黑王富满、筱玉凤、筱桂桃、五月鲜刘明山、刘玉山(小旦)、刘艳芳(正旦)、李玉环(须生、后落户榆次)、九岁红、老毛毛旦、榆次北田旦王增山、榆次城内人十八红(马万金)、武生禝万春和乔玉仙的爱人禝万山、大二花脸王正魁(又名水泉)、桑志强(刀马旦)、凤凰旦、任翠凤(小十三旦、平遥香乐村人)、小旦李金花、武生夏春驹、魏芝喜(丑)、刘志强。其中王富满带着他的弟子,杨胜鹏、杨胜林、侯胜忠,都是唱花脸的。唱京戏的有个白俊英,须生花脸都唱。筱月来(小生)、筱月楼(刀马旦)、王胜楼(老生)、原唱京戏的小旦刘芬霞、榆次董凤来的娃娃刘彩凤(正旦)、白翠香(举碗丁)、弟弟旦、小二八黑四锁、小盖天红刘子华(平定茧石村人)等。

  张家口是一个货物集聚疏散地,有着旱码头之称,山西人在此经商,因都是有钱人,家乡戏自然受到青睐。山西的知名艺人大多都在张家口唱过戏,而且在张家口唱红,回到内地才能更显出自己的价值。这种说法主要是张家口的商人,不仅有文化,而且见多识广,所以在欣赏艺术要求上,高于内地的普通观众。如、丁果仙、冀美莲、程玉英、李景云(盖天红)、王云山(毛毛旦)、薛宝昌(小二宝)、李子健(天明亮)、(董玉山)、杨登科(子都生)、王治安(凤凰旦)、张玉玺(狮子黑)、杜占魁(一声雷)、张宝魁(筱吉仙)、王桂香(二女子)、大牛牛田淑珍、二牛牛田桂珍、、常玉洪(元元生)、马福仙(十七生)、马秋仙(筱果子)、张美英、筱金枝、筱金婵、筱金喜等,这些名演员,不仅在张家口的各戏园唱,时有去农村,在当地有着很好的影响,个个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据张家口的一些地方资料、杨继先的资料显示,如白翠香主演的《辛安驿》、十一生郭凤英主演的《小宴》、懿莲春主演的《九件衣》、牛桂英的《女中孝》,刘宝山主演的《献地图》、郭兰英的《算粮》等。郭兰英在剧中扮演王宝钏。她扮相美,表演细腻,音色清脆,声情并茂,婉转动听,声声感人,观众掌声不断。张家口流传着一些顺口溜,至今人们记忆犹新: “彦章黑的‘吼’,水上漂的‘走’,白翠香的‘扭’,十一生的翎子像风摆柳。牛桂英唱得观众眼泪流,郭兰英唱红了张家口!” 程玉英、冀美莲、方月英的《打金枝》、《秦香莲》、《空城计》、《芦花》等戏,在张家口剧院场场爆满,盛况空前。在张家口、宣化、柴沟堡有许多从山西来的名演员在这里安家落户。如眉毛丑宋茂林曾在柴沟堡办过一个娃娃班,这些娃娃都是宋茂林收留当地的孤儿。这些孤儿,经过宋茂林的一段培训,把精湛的戏曲艺术一丝不苟地教给了他们,为张家口的戏剧事业的发展,留下了一批火种、一批优秀的晋剧传承人。还有梨园世家云遮月刘德荣的后代,刘宝山、刘明山(五月鲜)、刘玉山、刘玉婵,曲阳的吴本贞和吴本荣哥儿俩,浑源的王云楼(郝玉仙),榆次的十八红(马万金),汾阳的王桂兰(宗桂兰)、王西爱(宗桂枝)姐妹,文水的刘仙梅等。特别是文武花脸黄德胜(阳高人)不仅在宣化定居,为张家口办起了第一个晋剧科班。几年的时间里,培养出杨胜鹏、张胜林、侯胜忠、郝胜魁、关胜斌等好多优秀演员,他们到了剧团里都是挑大梁的台柱子。

  晋剧的第二故乡在哪里?四千字浅析张家口剧坛100多年的历史

  晋剧在解放前的张家口一代 如此蓬勃发展,究其原因,经济基础较雄厚,一个著名的商埠,还有—个内在原因,张家口山西籍移民落户的多,山西籍观众基础比较雄厚。更重要的是晋商人在张家口占据着统治地位。这些晋商人大多读过书,文化水平较高,走南闯北与各地商人交往,眼界也较开阔,造就了对戏剧艺术的行赏水准与要求。他们的行为,渲染了当地,带动了当地人欣赏水平的提高,更刺激了演艺人的艺术提高,在张家口唱戏,心理上不敢有半点马虎的同时,没有一点过硬的艺术是不敢涉足张家口的。

  由于晋商经济实力的雄厚,不仅舍得花钱看家乡戏,更舍得捧名角,或唱对台戏。唱对台戏在张家口是不稀罕的,云集的戏班多,名艺人也多,遇有什么重大庆典活动,合资或独资唱大戏,请晋剧名角助兴,而且一请两个戏班,自然造成两个戏班实力的较量。常常如此,也造就了名角的诞生,也提升了艺人在张家口的舞台艺术。过去戏剧界有一句话:“没有三两把刷子,是不敢北上张家口的。”说的一点不假,从以上的那些部分艺人来看,都是如今晋剧界的老前辈,艺术的泰斗。

  晋剧的第二故乡在哪里?四千字浅析张家口剧坛100多年的历史

  晋剧在张家口的起步与发展有100多年的历史,山西省戏研室专家王易风曾撰文将其分析概括为四个历史阶段,是很科学,并恰如其分,这也是今人研究晋剧在张家口发展史的可靠依据。笔者认为,亦可概括为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个时期

  :清同治年间至清朝末年。这一历史阶段,在张家口演出的名角有:二盏灯、三盏灯、丁毛旦、闹儿红、千儿红、三元生、八百黑、孟来黑、十七生、刘德荣(云遮月)、一条鱼、天明亮、芦凤桐(二毛旦)、老十二红、洒金红等。而生于张家口的戏剧大师、梨园奇才侯俊山与从山西来张的刘德荣等则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第二个时期

  :从民国初年到解放前夕。这一时期张家口成为晋剧其它剧种(京剧、京梆子)艺人大交流时期,当时人才济济的主要原因与张家口的经济形势有关。民国元年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张家口的商品交易额已剖历史最高水平,追溯商业繁荣的原因又与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有极为重要的关系。交通的便利,为各剧种交流演出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从客观上推动了张垣戏剧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京梆子名演员常兴业(小名蛮庆,工青衣)等曾来张家口演出。

  晋剧的第二故乡在哪里?四千字浅析张家口剧坛100多年的历史

  全国解放后

  为晋剧在张家口发展的第三个时期。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解放初到“文革”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两个阶段。

  解放以后,以刘明山、筱桂桃、刘宝山、郭寿山、吉凤贞、南定银等,为代表的老艺人与解放后迅速成长起来的一批新秀同台演出,相映生辉,开刨了张垣戏剧舞台的辉煌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演员有:出身于梨园世家的名旦角刘玉蝉(刘明山之女)、名生角王桂兰、名青衣吉凤贞、名女须生王云楼、南定银、张胜林、崔德旺、刀马旦刘俊美、旦角刘仙梅、刘凤霞、刘艳琴、宗桂枝、王巧玉等。

  解放以后由戏校培养出了一大批晋剧人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解放以后这一历史时期晋剧事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张家口的戏剧舞台上,晋剧这朵塞外奇葩愈开愈艳。

  纵观张家口剧坛100多年的历史,晋剧在以上三个重大历史时期,占据了张家口城乡戏剧舞台的主要地位。晋、冀、蒙三省区几代晋剧名家、名角均在张家口剧坛上登台献艺,张家口不愧被称为“晋剧的第二故乡”。

  资料来源:张家口文史、杨继先其中部分资料根据晋剧表演艺术家降金元口述、晋剧名老艺人李玉环回忆录整理。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