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玲玲爱烘培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
1948年春,一位年迈的母亲带着孙子千里迢迢来到鄂豫军区司令部,
只为寻找阔别已久的儿子。
这位儿子究竟是谁?他们一家人又经历了怎样的悲欢离合?
革命烽火中走出的铮铮铁骨
许世友,1906年出生在河南新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家里的生计全靠父母亲辛勤的劳作,可即便如此,仍然入不敷出。
8岁那年,许世友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只身一人随拳师前往嵩山少林寺习武。
在少林寺里,许世友勤学苦练,不仅武艺精进,
而且在佛家思想的熏陶下,性格变得愈发正直。
习武之人,最看不得恶势力欺压良善百姓。
许世友心中对"侠"的理解,不仅仅是武艺高强,更是一种扶弱锄强、匡扶正义的精神。
一次回乡探亲,许世友无意间得知村里一个恶霸长期欺压百姓。
他义愤填膺,决定出手相助。
谁知这场对峙演变成了一场殊死搏斗,
许世友一时失手打死了对方。
为了保全性命,他不得不离开家乡,投身军阀部队谋求一条生路。
岁月如梭,往事渐淡。
当许世友再次回到家乡时,他已经娶妻生子,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乡亲们都说,许世友是个热心肠的好小伙,他的妻子朴实贤惠,儿子许大安虽然还小,但已经展现出不凡的才智。
一家人其乐融融,让人看了就十分羡慕。
然而,命运又一次敲响了许世友的大门——他的好友王树声找到他,邀请他加入自己的部队,一同参加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许世友深知,这意味着他将再次远离妻儿,
踏上一条充满凶险的道路。
他犹豫了,举棋不定。
最后,是妻子的一番话让他下定决心。
"大安的爹,你是一个战士,打断骨头连着筋。
如今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正是需要你这样的男儿挺身而出的时候。
我和大安在家,会照顾好自己,你在外,要照顾好自己,更要为苍生解苦呀!"
就这样,在妻儿的支持下,许世友毅然决然地加入了王树声的队伍,参加了震惊中原的黄麻起义。
从此,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家国大义面前,血浓于水
随着红四方面军的撤离,许世友踏上了离别家乡的路。
他的儿子许大安,那时还是个只有3岁的小不点儿。
谁又能料到,
这一别,竟是十几年。
战争的阴霾笼罩着大地,家人们对许世友的下落一无所知,甚至断定他已经牺牲。
在婆婆的劝说下,许世友的妻子黯然改嫁给了一位老实巴交的庄稼汉。
虽然日子清贫,但她从未忘记婆婆和儿子,
只要有余粮就会捎去给他们。
许世友的母亲,是一位坚强而又不失柔情的女性。
在女儿出嫁后,照顾孙子许大安的重担就落在了她一个人的肩上。
可她从未抱怨,反而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了孙子身上。
在艰难岁月里,许母为了保护幼小的孙子,常常带着他躲进深山老林里,饥一顿饱一顿地熬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饿了,就挖些野菜充饥;渴了,就到山泉边捧几口水喝。
夜深人静时,许母常常搂着熟睡的孙子,在星光下默默垂泪,祈祷儿子平安。
许光慢慢长大,成了一个懂事的好孩子,开始尽自己所能照顾年迈的奶奶。
他知道奶奶为了自己吃了太多苦,总是想方设法弄些好吃的给奶奶补补身子。
村里人都夸许光孝顺,许母听了总是乐呵呵的。
山高路远,志在必得
许世友呢?红军长征的号角已经吹响,
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条壮阔而艰辛的道路。
风餐露宿,爬雪山,过草地,转战千里,许世友和战友们一路高歌猛进。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党中央调许世友担任八路军386旅旅长,率部与日寇浴血奋战。
那时,抗日的形势十分严峻。
面对强敌,许世友审时度势,以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与敌人周旋。
20万日军被这个"狼旅"搞得焦头烂额,伤亡惨重。
不久,党中央又把建立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重任,交给了许世友。
面对满目疮痍的山东大地,许世友一方面积极发展党的力量,
一方面广泛发动群众,打击顽敌。
他治军严整,赏罚分明,很快就在当地百姓中建立起了威信。
解放战争的炮火随之点燃,许世友以山东军区司令员的身份,指挥若定,勇冠三军,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可歌可泣的战争赞歌。
济南战役、孟良崮战役……每一场战役,都凝聚着许世友和他的战士们的心血。
然而,战火纷飞的年代,许世友无暇顾及家人的生死,直到硝烟渐散,他才托战友王树声去寻找自己的亲人。
皇天不负有心人,1948年的春天,王树声派出的人终于找到了许母和黑伢的住处,并将许世友的家书送到了他们的手中。
父子重逢泪两行
当王树声司令员亲自接见许母和黑伢时,
他们已经等待这一刻太久太久了。
王司令安排他们先住在自己家里,细心地安排着许世友与家人团聚的事宜。
当许光得知父亲还活着的消息时,激动地连话都说不出来。
多年来,他一直把父亲视为心中的英雄,常常在梦里见到一个高大威猛的将军,带着自己策马扬鞭,驰骋沙场。
如今,梦想终于要成真了。
1948年的寒冬,王树声亲自护送许光前往山东,
去见他朝思暮想的父亲。
年事已高的许母虽然不能同行,但她的内心早已飞到了儿子的身边。
她把自己珍藏多年的一块玉佩交到孙子手中,嘱咐他转交给许世友。
"这是你爷爷留下的玉佩,佩在身上,能保佑平安。
现在,我就想把它送给世友,愿他武运昌隆,平平安安啊!"
父子二人终于见面了。
四目相对的那一刻,都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许光第一次知道,原来父亲和自己想象中的一模一样——那么高大,那么威猛,又那么慈祥。
许世友紧紧拥抱着儿子,泪水沾湿了军装。
他轻轻抚摸着儿子的头,仿佛要通过这种方式,
弥补这十几年来的所有亏欠。
许光把奶奶托付的玉佩交到父亲手中,许世友激动地连连点头。
"娘还好吗?你这些年受苦了。
放心,等战事一结束,咱们就回老家,一家人就在一起,再也不分开了!"
从此,父子俩形影不离,许世友悉心教导许光军事知识,许光也从父亲身上学到了不少人生智慧。
在部队里,许世友以儿子为荣,在儿子心中,许世友更是一座永远屹立的丰碑。
血浓于水的亲情,跨越了山高水远的时空,跨越了战争与离乱的阻隔,终于在1948年冬天的一个日子里,久别重逢,了却了十几年的牵肠挂肚、朝朝暮暮。
让我们的视线穿越时空,回到70多年前的那个年代。
那是一个火热的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
许世友的故事只是千千万万个动人故事中的一个缩影。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许世友母亲的隐忍和坚强,看到了许世友对家国大义的忠诚和担当,更看到了革命军人许世友一家人的凄苦而励志的人生。
注:本文系作者原创,参考文章如下:1948年农村老太千里寻子,掏出一封信后,军区司令员亲自接见
2024-03-1809:51·寻史奇谈
1948年,农村老太太带孙子找解放军,掏出一封信司令员亲自接见
2021-09-2523:23·汗青史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