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对中国船舶加收港口费恶果已现!海运业投资人:国际贸易变天了

对中国船舶加收港口费恶果已现!海运业投资人:国际贸易变天了
2025年03月25日 10:16 新浪网 作者 潜水探秘者

  来源:小小李娱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海岸的工地上,原本应该堆满来自德国的钢管,如今却空空荡荡。

  而在大西洋另一端的德国汉堡港,1.6万吨钢管正静静躺在仓库里积灰——这本是运往美国能源项目的关键材料,如今却被一场由美国政府掀起的贸易风暴按下了暂停键。

  一切始于两个月前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一纸提案:对所有中国制造或中国控股的船舶加征单次最高150万美元的港口停靠费。

  白宫声称这是"重振美国造船业"的战略,但现实却像一记精准回旋镖,直接击中了美国自己的能源命脉。

  当德国物流巨头Mercury集团的何塞·塞韦林接到通知时,他手下80%的跨大西洋航线货轮突然成了"高危资产",因为这些船全是中国船厂建造。

  当贸易壁垒变成绞索

  美国可能低估了现代海运业的全球化本质。在汉堡港的集装箱码头,价值2亿美元的钢管正经历着魔幻现实主义般的命运转折。

  这批为路易斯安那州液化天然气项目定制的特种钢管,需要经过焊接、涂层等37道工序才能达到美国标准,但当它们历经千辛万苦完成生产后,运输成本却因新规暴涨150%。

  “现在每艘中国造货轮要额外缴纳相当于货物价值15%的附加费,”塞韦林苦笑着摊开账本,"这相当于让德国钢铁穿越两次大西洋才能抵达目的地。"

  更讽刺的是,这批钢管最终用户是美国能源巨头。当记者联系该项目负责人时,对方拒绝透露姓名,但承认工程进度已滞后15%,"我们正在研究改用美国本土钢管,但本土产能连现有需求的20%都满足不了。"

  这种产业链的断裂并非孤例,据国际航运协会统计,新规实施后大约会造成大西洋航线运力骤减40%,至少有17个美国基建项目被迫延期。

  中国造船业崛起的真相

  美国将矛头指向中国造船业的"市场垄断",却选择性忽略了两个关键事实:其一,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去年的研发投入达58亿美元,超过美日韩三大传统造船国总和,其二,美国商船队平均船龄已达28年,而中国船厂交付的LNG运输船已占据全球将近一半的新增订单

  这种差距绝非偶然——当美国在2008年后将造船业拱手让给金融资本时,中国正以每年改造3个造船基地的速度重构产业版图。

  日本三菱重工前船舶事业部负责人山田浩史在《东洋经济》专栏中写道:"中国造船业的崛起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他们的船坞能同时建造6艘24万吨级集装箱船,而美国最大的船坞还在为维修一艘航母腾挪空间。"

  这种工业化能力的代差,使得美国试图通过行政手段扭转局面的做法,犹如用木棍阻挡潮汐。

  在鹿特丹港的数字化调度中心,大屏幕上跳动的红色警报格外刺眼。这里34%的航线涉及中国造船舶,新规实施后,整个欧洲的港口周转效率下降19%,货主们开始疯狂抢购韩国现代重工和日本今治造船的产能,导致新船报价两周内飙升22%

  “这不是单纯的运费问题,国际航运公会主席埃马纽埃尔·帕纳吉奥蒂斯警告,“当船东被迫放弃最具成本效益的运力时,全球供应链的弹性正在消失。”

  谁来修补破碎的罗盘?

  在布鲁塞尔紧急召开的欧盟贸易部长会议上,德国代表手持那1.6万吨钢管的积压清单质问:"我们遵守了所有环保标准,使用了最贵的德国工人,结果却被自己盟友的贸易壁垒击垮?"

  这种愤怒背后,是更深层的制度性危机——当WTO争端解决机制因美国阻挠持续瘫痪,单边主义正在将世界拖入"丛林法则"时代。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董事长在达沃斯论坛上的发言振聋发聩:"我们用15年时间把造船效率提升了8倍,这不是靠补贴,而是靠每年攻克126项卡脖子技术。如果这叫不公平竞争,那人类进步史上所有工业革命都该被审判。"

  值得玩味的是,美国海事管理局同日宣布将投资45亿美元升级造船设施,但业内普遍认为这笔钱仅够改造2个中型船坞。

  汉堡港的夕阳下,那堆沉默的钢管折射出全球化裂痕的寒光。当海运成本突破临界点,引发的不仅是商品涨价,更是整个现代经济体系的信任危机

  这道裂痕何时能弥合?或许要等到某天,路易斯安那州的工程师们不得不亲手拆掉生锈的钢管,而太平洋两岸的决策者们终于想起,航海图的本质是连接陆地,而非制造深渊

  参考资料

  《美国正考虑对中国制造或悬挂中国船旗的船舶所在船队收取港口费?外交部回应》北京商报2025-03-10 19:49

  《靠打压中国来复兴造船业?美强征港口费遭多方反对》界面新闻2025-03-23 21:30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