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清爽圆月Z
2025年3月,俄乌战场硝烟未散,红海局势再掀波澜。美国一面高调推动俄乌停火谈判,另一面对胡塞武装发动大规模军事打击。这种看似矛盾的行动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战略逻辑?
调停俄乌:虚张声势背后的战略困境
自2024年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多次提出俄乌停火A/B计划,要求“先停火后谈判”。但乌克兰军队持续攻击俄罗斯能源设施(如3月21日苏贾天然气计量站爆炸事件、3月24日克鲁泡特金石油泵站遇袭),直接导致欧洲能源供应危机,美国调停努力频频受阻。
深层原因:
1. 转移国内矛盾:美国中期选举临近,经济通胀与债务危机迫使政府制造“外交胜利”转移视线;
2. 削弱俄欧纽带:通过延长冲突打破俄欧能源合作,为美国液化天然气(LNG)抢占市场;
3. 维护霸权形象:俄乌冲突被包装为“自由世界对抗非自由世界”的意识形态战场,停火失败恐动摇美国领导地位。
剑指胡塞:中东棋局的“软柿子”逻辑
与俄乌战场的克制不同,美国对胡塞武装发动多轮空袭,甚至威胁扩大打击范围。这种反差背后是三重算计:
1. 低成本立威:胡塞武装被称为“拖鞋军”,军事实力远逊于正规国家,打击成本低且风险可控;
2. 敲打伊朗:胡塞武装被视作伊朗代理人,美国通过军事施压迫使德黑兰在核问题上让步;
3. 护航霸权利益:红海航道承担全球12%贸易量,胡塞袭击导致航运成本激增,直接冲击美元石油体系。
双重标准暴露美国战略矛盾
美国在两大热点地区的差异化操作,凸显其全球战略的深层困境:
- 资源分配失衡:俄乌消耗美国超600亿美元军援,制造业空心化导致弹药产能不足,难以支撑多线作战;
- 盟友信任危机:欧洲对美高价出售LNG不满,中东国家质疑美国“拉偏架”,霸权信誉持续流失;
- 中俄战略牵制:中国斡旋俄乌和谈赢得国际认可,俄罗斯高超音速武器威慑美军航母,迫使美国收缩战线。
美国的“双标”行动本质是霸权衰落的应激反应。当调停俄乌沦为政治表演,攻打胡塞成为转移矛盾的出口,世界正见证一个超级大国的战略迷茫。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表情
登录|注册
|退出
分享到微博
发布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