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義5789
中国零售巨头集体出手,能行吗?

不行,媒体或官方,更包括民众,如果一味相信“赢学”,一味在各种不利中找闪光点,无助于经济问题的解决。
一,外贸是当代经济的重要支撑
综观古今中外,经济繁荣的密诀在于贸易,特别是外贸:
明朝中后期,外贸繁荣,大量出口的茶叶瓷器丝绸,出去的是产品,进来的是白钱,兼带动了东南市镇和手工业的发展;
西欧的三角贸易,英国人绕着大西洋转三站,钱进来了,手工业发展了,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号称是世界工厂:从全世界买棉花(高于当地价格),拉到英国加工,卖给全世界,挣“加工和外贸钱”,如果没有外贸,何谈世界霸主?
二战前,美国爆发了大萧条,任罗斯福怎么新政,美国经济都没能根本好转,二战火力一开,特别是美国参战后,向全世界提供军火,迅速走出了危机;
二战后的日本,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之所以能壮大,就是在于出口贸易,让日本的汽车和电子产品通行世界,才实现了世界第二大资本国的目标。
综上来看,如果没有外贸,很难在当代世界让国家强来。人无外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必须得让外部的钱进来,必须得让人开创更多的就业。
二,扩大内需:无法忽视就业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在香港告急、国内下岗的严峻时刻,1999年朱总理提出了“扩大内需”的口号。

但是,那时侯的中国,一是处于向市场的转型时机,二者国内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修路搞建设方面,还有巨大的空白要填补,所以扩大内需是现实可行的;
2008年的国际经济危机,影响了国内状况,时任温总理,提出了四万亿的救市方案。

当时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较低,住房等需求较为旺盛,所以带动了一拨房地产热,顺利渡过了经济困难。
三,总结与展望
以上简史的回顾要证明:外贸是国家的重要收入来源,如果没有外贸,很难强大;内需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但不等于可以不要外贸。
内需是要创造出来的,但内需要有条件,如果已经被多次拉动了,基础设施完备、城市化水平高,再造需求的难度会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