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间切片
28小时密室谈判,为何最终“颗粒无收”?

2025年3月24日,俄罗斯与美国代表团在沙特利雅得展开长达12小时的闭门谈判,试图推动俄乌停火及黑海航运安全。然而,这场被外界视为“破冰信号”的会谈,最终因乌克兰的强硬立场未能达成联合声明。俄方直言“乌方阻挠”,美方则称“技术性磋商”,这场谈判的失败,暴露了大国博弈下的三大死结。

一、核心矛盾:乌克兰为何成“关键搅局者”?
1. 领土争议无解
美国特使威特科夫在会谈前公开称“乌克兰不会加入北约”,并暗示克里米亚、顿巴斯等地区地位需重新谈判。此举激怒乌克兰高层,乌议会外交委员会主席梅列日科痛批其言论“不专业且危险”,要求将威特科夫逐出谈判团队。
2. 粮食协议博弈
俄外长拉夫罗夫强调,恢复黑海粮食外运需美国对乌克兰下达“明确指令”,确保俄方利益不受损。然而,乌方坚持粮食出口不应附带政治条件,双方在“安全保障”条款上寸步不让。
3. 战场态势影响谈判
谈判期间,俄乌冲突持续升级:俄方指控乌军袭击俄能源设施,乌方则通报苏梅州遭袭致88人受伤。战场上的“以打促谈”策略,让外交斡旋难有突破。

二、密室谈判的“罗生门”:俄美各自打什么算盘?
1. 俄罗斯:借力中东,分化西方
选择沙特作为谈判地点,意在拉拢中东国家施压乌克兰。俄方代表卡拉辛称会谈“艰难但有益”,暗示未来可能联合南方国家推动“去西方化”议程。
2. 美国:特朗普的“选举筹码”
美方将谈判包装为“结束战争的一步”,实则欲为特朗普竞选铺路。但欧洲盟友担忧美俄私相授受,牺牲乌克兰利益换取短期停火。
3. 内容保密背后的算计
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坚称会谈内容“技术性且不公开”,实则为双方留出回旋余地。分析指出,俄美可能已就部分议题达成默契,但需等待国内政治窗口。

三、全球震荡:粮食危机与能源战再升级
1. 黑海航运僵局冲击供应链
俄乌占全球小麦出口的30%,黑海航道中断导致埃及、苏丹等依赖进口国面临粮价飙升。俄方虽表态支持恢复粮食外运,但要求美国“担保”乌克兰不再袭击俄港口。
2. 能源设施成新战场
俄方报告称,自3月19日暂停打击乌能源设施后,乌方对俄炼油厂、输油管发动12次袭击。能源战恐推高全球油价,进一步加剧通胀。
3. 南方国家“选边站”压力
非洲、拉美多国在联大投票中拒绝谴责俄罗斯,但美欧正以粮食援助、债务减免为筹码施压。俄美博弈已演变为“全球南方”话语权争夺战。
没有赢家的博弈,只有无尽的消耗
这场谈判的破裂,预示俄乌冲突将长期化。对俄罗斯,西方制裁下的经济韧性面临考验;对美国,大选年的外交政策陷入分裂;对乌克兰,失去战场优势后恐沦为棋子。当大国在密室中权衡利益时,真正流血的是前线士兵与饥饿的平民。


互动投票:你认为俄乌冲突何时能结束?
✅ 2025年内停火
✅ 持续至2026年美国大选后
✅ 成为长期僵局

(本文综合自央视新闻、塔斯社、财联社等权威信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