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家杨文山
德国,曾经的“欧洲发动机”,如今正在熄火。
两年连续负增长,制造业疲软,消费低迷,内外交困的局面摆在眼前。不夸张地说,它已经站在悬崖边。
为了“抢救”经济,候任总理默茨放出大招:5000亿欧元的财政刺激计划——这可是德国战后最激进的一次。
钱将砸向基建、国防、能源,试图拉动增长,撑起市场信心。
欧洲核心国家竟要靠“烧钱”续命,这在十年前根本无法想象。
德国想靠财政刺激打一场“翻身仗”,这无疑是一场豪赌。
赌输了,欧洲的经济中枢可能彻底熄灭。
德国,已经没有退路。
从“欧洲引擎”到“衰退弃儿”
十年前,德国还被世界当作教科书式的样本:财政审慎、工业强势、社会秩序井然。那时的柏林,是全球化的宠儿,是欧盟的定海神针。
如今,局面反转。经济已连续两年衰退,制造业产出蒸发了近一成。
大规模裁员浪潮从西门子蔓延到拜耳,从汉堡传至慕尼黑。

德国的“共识政治”被撕得粉碎,极右翼势力乘机崛起,民意版图正剧烈震荡。
德国引以为傲的三大支柱——精密制造、汽车工业、化工体系——正被现实一一击穿。
能源价格飙涨、核心技术落后、全球红利退潮,这些慢性病终于集中爆发。
先看汽车产业,最具代表性的危机震中。
2024年,大众利润暴跌31%,奔驰跌28%,宝马惨烈下挫37%。
奥迪宣布裁员7500人,大众计划裁掉3.5万人,并考虑彻底关闭本土工厂。

这不是短期低迷,而是结构性崩溃。
德国车企沉迷于旧有燃油技术,自以为牢不可破,结果在电动车赛道上,被中美远远甩开。
特斯拉与中国新能源车企通过软件驱动与垂直整合颠覆产业格局,而德国人仍困在“发动机”和“金属加工”的旧地图中迷路。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德国在专利上的话语权也在削弱。
德国的高新技术专利申请量,只有韩国和日本的一半。在AI、芯片、通信等关键前沿领域,德国几乎是沉默者。
经济崩塌,能源政策难辞其咎。
2011年福岛事故后,默克尔政府急于关停核电,结果在俄乌战争爆发后被迫重启煤电,能源结构彻底扭曲。
依赖俄罗斯天然气的代价是惨痛的——能源成本飙升,化工和冶金行业首当其冲。
2023年,德国家庭电费登顶欧盟最高,工业用电成本上涨超五成。巴
斯夫、汉高等巨头干脆将产线迁往中国,以求生存。
这种“去德国化”的资本逃逸,象征着德国工业的信心流失。
更难化解的,是社会裂痕。
移民政策的失控让问题雪上加霜。每年约30万难民入境,福利开支高达300亿欧元,却没能缓解劳动力短缺,反而激化社会紧张,犯罪率上升,极右翼如鱼得水。

经济疲软、技术落后、政策失能、社会撕裂,德国这一“模范生”的光环,正在快速褪色。
而最危险的,是它至今还未真正觉醒。
保守主义的代价
德国的困局,并非突如其来,更非偶然叠加,而是长期结构性僵化的结果。
表面看,是经济衰退、工业萎缩;本质上,却是“共识社会”的系统性失效。
那个以妥协、审慎、自律著称的治理模板,正在现实面前轰然崩塌。

曾几何时,这种模式被奉为“德国奇迹”的基石。
政府稳健,企业守规,工会理性,社会有序。
但如今,它却成了一种负担。
不是不变,而是不敢变;不是无策,而是拒策。
德国的成功使它成为最后一个觉醒者。
过去的光环太耀眼,以至于遮蔽了危机的逼近。
僵化体现在方方面面,尤其突出在三个方向。
第一,能源政策,左右为难,自相矛盾。
德国坚持绿色转型,却一纸法令封杀核电;强调能源独立,却高度依赖俄罗斯天然气。结果是脱碳无力、供能紧张、价格飙升。

讽刺的是,2023年德国的人均碳排放,竟高于中国。环保口号喊得响,落地措施却远不及格。
第二,技术路线,傲慢自满,错判形势。
德国车企曾笃信内燃机霸权不可动摇,对电动车不屑一顾。直到中国新能源汽车横扫欧洲市场,才匆匆转型,已然为时晚矣。
更要命的是,德国制造在人工智能、算法工程、数字平台等领域几乎没有声音。专注“硬件”的传统工业,早已跟不上“软件定义一切”的新时代节奏。
第三,政治文化,推诿拖延,缺乏决断。
从默克尔时代“边界不设限”的难民政策,到肖尔茨政府对产业升级和劳动力结构调整的迟缓应对,德国的治理精英往往更擅长阐释“为何不可”,而不是思考“如何可行”。所谓“理性决策”,最终沦为回避责任的遮羞布。
沉疴难解,恶果开始显现。
2024年,德国对美贸易顺差虽创新高,达714亿欧元,但这一成果极可能昙花一现。特朗普重返政坛,关税威胁再起,德国出口或将骤降15%。与此同时,制造业订单连续四年负增长,企业投资萎缩2.8%,消费者信心低迷,储蓄率飙升至11.4%。

低需求、低投资、低增长的闭环,正将德国经济牢牢锁死。
曾被誉为理性的代名词的德国,如今却陷入集体迟钝。
问题不是德国有没有能力,而是它是否还有勇气去面对真正的改变。
可惜的是,时代不会等待任何一个执迷不悟的“优等生”。
5000亿欧元能买来未来吗?
2025年3月,德国联邦议会以压倒性票数通过了一项史无前例的财政刺激计划:总额5000亿欧元,涵盖基建投资、产业升级、能源转型和军备扩张。
这标志着德国财政理念的彻底转向。
从长达十余年的“财政紧缩主义”,一跃跨入典型的“凯恩斯主义实验室”。
这一幕来得突兀,却并不突然。
要知道,德国曾是欧洲财政自律的代名词。
2009年,默克尔政府将“债务刹车”写入《基本法》,明确限制联邦政府的结构性新增债务不得超过名义GDP的0.35%。
这是德国人对财政赤字的制度性不信任,是民族记忆中对通胀与债务危机的深刻恐惧。
在很长时间里,哪怕面临金融危机、难民危机、新冠冲击,这一红线也很少被动摇。
甚至连现任总理默茨,竞选时也曾信誓旦旦地表态——不会突破债务上限,坚守财政纪律。

他的政治履历一度被视作“德国预算平衡主义”的最后堡垒。
然而,上台仅数月,默茨就完成了立场的180度反转,高调宣称德国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救经济、强国防。
言辞激烈,语气熟悉,几乎让人想起2012年欧央行行长德拉吉那句著名的誓言:“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欧元。”
转向如此迅猛,自然引发一连串疑问。
默茨为何变得如此“激进”?德国为何突然扭头大举扩张财政?
答案的关键,其实藏在大西洋彼岸。
2024年底,特朗普重新入主白宫。
新任美国总统迅速对全球安全格局“重新定价”:明确拒绝继续为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并强硬要求北约盟友将军费提高至GDP的5%。
这要求无异于“冷战后最大的军费重构”,欧洲国家普遍措手不及。
而德国,作为欧盟的地理核心和工业主干,压力最大、责任最重。
面对俄乌战争尚未平息、欧洲防务空心化、北约信任动摇,德国政府不得不作出抉择。

在这种语境下,“财政刹车”已不是道德高地,而成了政策包袱。
默茨的转向是制度惯性被打破的信号。
它反映出德国对全球格局重构的深刻焦虑,也映射出整个欧洲在美欧裂痕加剧、全球秩序重组中的被动地位。
从债务清教徒到凯恩斯门徒,德国财政政策是一场观念地震。
它意味着过去那种靠财政盈余积累信任、靠低债务换取稳定的时代,已经走到尽头。
接下来,这个曾以谨慎著称的国家,或许将迎来一段前所未有的激进岁月。
理论上,该计划将升级老化基础设施、提振私人投资、创造就业,并为绿色转型注入资金。
问题在于,德国这场“史诗级”财政豪赌,并不只是大胆,更可能是盲目。
所谓转型计划,在振奋人心的数字背后,其实暗藏隐忧,而每一项,都足以拖垮整体成效。
计划看起来宏大,但缺少触及根本的改革。

能源成本依旧高企,行政体系依然臃肿,人口老龄化趋势未被扭转。
如果不配套减税、压缩能源支出、简化官僚流程,那么这笔巨额财政注资,很可能只是“往枯井里灌水”——劳民伤财,收效甚微。
财政刺激背后,是债务比例的飞跃。
根据测算,德国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或将从62.9%升至90%。别忘了,这可是在养老金和医保支出持续上涨、劳动力减少的老龄化社会。
届时,偿债能力将受到严重削弱。如果这些投资未能带来稳定的增长回报,政府将陷入“借新还旧”的财政死循环,长期信用基础恐将动摇。
世界不会为德国的财政试验按下暂停键。
特朗普政府卷土重来,关税大棒再度高举;中国对外需求走弱;俄乌冲突延宕不止,中东局势摇摇欲坠。
在这种多重压力下,德国国内的一切努力,可能在全球市场风暴面前毫无还手之力。
刺激计划的效果,可能被外部冲击迅速吞噬。
在灰暗前景中,唯一略显明亮的窗口,是对华合作。
2024年,德国对华投资达73亿欧元,超过半数德企计划扩大在华业务。
大众、巴斯夫等巨头依赖中国市场维持营收增长,中国也成为德国电动汽车转型和绿色能源方案的关键合作方。
但一旦欧洲搞事,中欧关系恶化,地缘政治风险升级,供应链或技术合作随时可能中断。
德国的困境,并不是某个偶然年份的错误决策,更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真正的问题,早已埋藏在过去数十年的体制惯性与思想惰性中。
今天的崩塌,不过是那套“以稳定为名、以不变为纲”的治理逻辑,终于耗尽了它最后的红利。
德国一度是全球仰望的范本。

战后废墟中重建工业体系,八十年代实现统一,二十一世纪初完成劳工改革,每一步都曾被视为经典教科书案例。
然而,辉煌的历史最终成为束缚未来的枷锁。
“社会共识”沦为对现实的回避机制, “财政稳健”异化为不敢创新的借口,这个国家慢慢把自己锁进了一个舒适却日益狭窄的框架。
它习惯了精密工艺,不愿触碰代码与算法;它迷信低风险,却错失高增长;它将制度视为底线,却忘记底线也需适应新局。
事实上,德国并非没有选择过改变的机会。
它曾有能力创造突破,也曾拥有足够的社会动员力推动变革。
科尔统一德国,施罗德顶住压力改革劳动力市场。这些政治冒险,是今日德国所稀缺的政治意志。
但现在,仅靠一项5000亿欧元的财政计划,显然远远不够。
德国是否愿意放下对“精密机械”的执念,主动投身数据经济与智能工业?
是否能够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路径依赖,真正构建韧性与多元并存的能源体系?
是否准备从“等待冲击”转变为“预设规则”,在国际竞争中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
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德国未来十年的命运。
若不作答,等待它的将不会只是经济下滑,而是曾经的全球影响力,被一点一点地削弱,直至归零。
一个大国真正的衰退,从不是数字崩塌开始,而是从思想失语开始。
参考资料:
欧洲经济增长“引擎”能否扭转颓势?中工网巨额财政计划能否破解德国经济困局海外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