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2025韩国大变局:内政外交右倾,对中国影响几何?

2025韩国大变局:内政外交右倾,对中国影响几何?
2025年03月26日 14:46 新浪网 作者 经典时刻记录

  来源:动物形星

  2025年,东亚局势深刻变革,韩国内政外交右倾化趋势显著,作为美国印太战略关键一环,对地区格局影响深远。

  自2022年尹锡悦政府上台,针对左翼意识形态的“去进步化”运动展开。通过系统性人事任命、历史叙事重构与价值观外交,重塑韩国内部政治生态。

  在国内,尹锡悦政府把控意识形态机构。2024年,韩国独立纪念馆、国史编撰委员会等被新右翼学者主导。

  他们秉持“1948年建国论”,否定1919年上海临时政府法统,淡化抗日独立运动意义;宣扬“殖民近代化论”,把半岛工业化成果归功于日本殖民;抛出“自愿劳工论”,称二战赴日朝鲜劳工多为经济移民。

  这种扭曲史观服务现实政治。2024年8月,韩国教育部修订高中历史教科书,删除“慰安妇强制动员”表述,引发进步阵营抗议。同时,政府清算文在寅时期政策,终止《韩日慰安妇协议》赔偿基金运作,解散“亲朝倾向”南北合作机构。

  尹锡悦政府在外交事务上动作不断。在强征劳工赔偿问题上,让韩国财团代付赔偿金,被批“变相赦免日本”。

  在独岛(竹岛)争端中,虽维持实际控制,却降低宣传调门,外交部还删除官网相关表述,引发国内民族主义者不满。与此同时,日韩文化合作持续推进,联合申遗增多,如将“朝鲜王室仪轨”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却淡化其被日本掠夺历史。

  这背后是美国战略需求。2024年美日韩戴维营峰会达成《印太科技同盟协议》,针对中国。韩国借此在历史问题让步,换日本半导体材料出口限制放宽及美国核潜艇技术转移等。

  新右翼学者也参与其中,通过档案挖掘等解构慰安妇问题特殊性。纵向对比朝鲜时代“妓生”制度、朴正熙时期美军基地村慰安妇情况,质疑“日据时期独恶论”;

  修正数据,称朝鲜籍慰安妇仅约3600人;转换语境,称慰安妇是战后韩国政府长期登记错误,直至1990年代才被左翼建构为民族受难象征。

  这种论述在韩国民间引发了严重分裂。2024年首尔大学民调显示,40岁以下群体中,52%认为“应优先考虑韩日关系而非历史索赔”,较2022年上升了17个百分点。

  但受害者团体坚决指控政府“篡改历史”,例如2025年1月,88岁的慰安妇受害者李玉珠在国会前绝食抗议教科书修订。

  韩国国内的左翼力量——共同民主党,目前正面临着理论空心化的危机。一方面,他们除了批评政府“亲日卖国”,未能有效回应年轻一代对就业、房价等现实问题的焦虑。

  在2024年国会选举中,其得票率在20-39岁群体中下跌了9%。另一方面,共同民主党过度依赖领导人的个人魅力。李在明虽以“反财阀”口号吸引底层支持,但2024年爆出的“大庄洞地产门”录音显示其与开发商关系暧昧,导致支持率骤降。

  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左翼既无法像右翼那样获得美国的明确支持,又因萨德问题难以争取中国的背书,外交空间日益狭窄。

  值得注意的是,韩国左右翼在对华政策上的差异其实十分有限。即便进步派也支持维持萨德系统,只是在表述上强调“不刺激中国”。这种共识反映出韩国精英层对华警惕感的不断深化,2024年韩国国防白皮书首次将中国列为“潜在军事威胁”。

  韩国右翼化的外溢效应已经在东亚地区显著显现。在中美竞争的大格局下,韩国逐渐沦为代理人角色。尹锡悦政府将芯片同盟、供应链脱钩作为国策。

  2024年三星宣布在美投资400亿美元建厂,积极配合美国对华技术围堵。在朝韩关系上,随着统一部被改组为“朝鲜人权部”,南北接触渠道基本关闭。

  2025年2月朝鲜试射高超音速导弹后,韩国迅速重启对朝单边制裁,导致朝韩对抗进一步升级。对于日本而言,韩国在历史问题上的让步使得日本得以集中资源对抗中国。2024年日本通过新版《防卫白皮书》,将国防预算提升至GDP的2.5%,实现了战略松绑。

  对于中国而言,韩国右翼化带来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在东北亚历史话语权争夺方面,若“殖民有功论”在韩国成为主流,极有可能引发日本右翼进一步否认侵华史实。在军事层面,美日韩军事一体化进程加速。

  2025年3月,三国启动《太平洋威慑倡议》联合演习,甚至首次模拟“台海冲突介入”场景。在经济领域,经济合作政治化趋势明显。2024年中韩贸易额下降12%,韩国对华投资同比减少23%,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更是加剧了产业链的断裂风险。

  韩国右翼化本质上是冷战思维在当代的复归,其通过重构历史记忆来服务现实同盟政治。中国需要超越简单的“亲日/反日”二元叙事,清醒地认识到韩国政策具有选择性,其在半导体领域配合美国,却在新能源车、电池市场竭力维持对华合作。

  韩国民间情绪也十分复杂,2024年民调显示,58%韩国民众反对“过度依赖中国”,但72%反对“完全切断对华经济联系”。此外,随着美国大选后对盟国施压加剧,2025-2027年可能是阻止美日韩体制成型的关键时期。

  东亚的和平绝不可能建立在历史虚无主义之上,但单纯的道德谴责已无法有效应对复杂的现实政治。

  中国在坚持核心立场的同时,需要制定更为精细化的区域策略。一方面要坚决揭露右翼史观的危险性,另一方面要为韩国国内的健康力量保留合作空间,唯有如此,才能在东亚变局中牢牢把握主动权,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