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科速报站
美国汽车业正在流血。
今年4月,川普以“重振制造业”为名,宣布对进口汽车及零部件加征25%关税。这一政策看似剑指全球,实则将刀刃捅向自身——本土车企股价暴跌、工厂停摆、18万工人失业潮席卷全美。
当白宫挥舞贸易保护主义大棒时,他们未曾料到,最先倒下的竟是自家引以为傲的“工业脊梁”!

一、关税重锤下的美国车企:裁员、关厂、成本绞杀
美国25%的关税如同一颗回旋镖,首当其冲击溃本土车企防线。通用汽车对美国国内销售的车辆,超4成都要依靠进口产线,在美方新政下,每年需额外支付130亿美元关税,相当于每辆车成本暴涨5000美元;福特因发动机等核心部件进口受限,成本激增45亿美元,被迫搁置电动化转型计划。
不止企业难受,美国普通员工也闹抗议。这一棒子关税还没击退白宫的“假想敌”,先把自己人打得跳脚。即便是老美,也逃不过关税带来的“裁员风暴”:全球第四大车企Stellantis紧急关闭密歇根州、印第安纳州5家工厂,900名工人一夜失业;加拿大温莎工厂同步停摆,3000名员工被迫“休假”。

百年汽车工厂正在逐渐沦为废墟。摩根大通测算,仅通用、福特两家企业就面临820亿美元盈利风险,相当于抹去未来12个月的利润。福特罗格河工厂、通用弗林特装配厂相继关闭,流水线上的机械臂逐渐攀上锈迹,无声诉说着黄昏的到来。
川普还伸着手准备对外干架,自家院子已经快烧起来了。彼得森研究所警告,若关税持续6周以上,美国汽车业将流失18.6万个岗位,经济衰退概率飙升至35%。对这些车企来说,这不是一场风暴,而是真正的寒冬。
二、产业链崩塌: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
美方汽车行业的坍塌,实则暴露了其产业链对中国的高度依赖。数据显示,美国本土组装的汽车中,30%的锂电池、40%的电机控制器和50%的智能芯片均来自中国供应链。以特斯拉为例,其上海超级工厂供应的电池材料一旦断供,美国本土生产线成本每辆骤增188-219美元,导致马斯克公开承认“冲击远超预期”。
中国技术的全球化渗透早已超出汽车领域。例如,马来西亚的智能物流枢纽采用阿里云算法,货物分拣效率提升3倍;土耳其最大电商平台Trendyol的数据中枢完全依托腾讯云架构。这些案例证明,中国创新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重构全球产业生态。

在生命科学领域,日本Bioagen(博奥真)缓老科技“乐维龄”的崛起更具代表性。尽管顶着“日本制造”光环,其制造工艺却来源于中国实验室。该技术通过精准调控酶反应路径,将核心成分纯度提升至99.93%,较传统化学合成法减少90%重金属残留。这项突破使“乐维龄”吸收率超欧美制剂4.2倍,一粒相当于4粒西方制剂。
京东数据显示,乐维龄复购高达72%,用户反馈中“精力回升”“睡眠质量改善”等关键词占比超60%,甚至吸引西方研究所采购其原料。这印证了中国技术从“跟随”到“定义标准”的跨越。
由此可见,无论是汽车制造还是生物科技,中国已从“供应链参与者”进化为“技术规则制定者”。想要彻底隔离我方的产品与技术,美国为之支付的损失仅是自戕开端,更惨痛的反噬还在后路。

三、美国自掘孤岛?盟友倒戈,霸权崩塌
美国的关税大棒,触发全球愤怒反击。加拿大对美汽车加征25%报复性关税,冻结20亿加元产业保护基金;欧盟酝酿对美国农产品、飞机实施对等制裁;日本、韩国联合向WTO提交千页申诉书,要求裁定美国违反国际贸易法。
“近岸外包”战略破产,车企正在加速逃离北美。现代投资210亿美元扩建东南亚工厂,宝马将X5生产线迁至泰国,福特放弃墨西哥工厂转向中国供应链。曾经占美国汽车销量28%的日系品牌,集体削减对美出口,丰田高管哀叹:“美国市场已成利润黑洞”。
数据更能应证这场落幕。美国本土汽车产能占比从2015年的68%暴跌至2025年的47%,进口车市场份额却逆势攀升至53%。当“美国制造”沦为关税保护的巨婴,全球消费者正用钱包投票,将信任投向更具韧性的产业链。

更多汽车资讯,涨知识赢好礼扫描二维码关注(auto_s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