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10个月建成,超大空间里没有一根柱子,建筑史上的奇迹

人民大会堂10个月建成,超大空间里没有一根柱子,建筑史上的奇迹
2025年03月21日 13:42 新浪网 作者 内容集散地

  来源:一曲烟雨

  人民大会堂建成于1959年,但即使已经过去了60多年,依然可以称得上是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超大跨度的万人大礼堂里没有一根柱子

  早在1945年,毛主席在延安举行的一次大会上就满怀期望的表示:等胜利后,一定要建一座万人大礼堂,大家可以在里面一起共商国事。

  到了1958年的8月,为了庆祝建国十周年,“十大建筑工程”开始筹建,人民大会堂则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这座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大型建筑,凝聚了周恩来总理的心血,他不仅全程参与了大会堂的设计审定工作,也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

  其中大会堂的核心万人大视堂,其“满天星斗、水天一色”的设计理念即来自于周总理。他引用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建议大会堂的墙面和顶部要用圆弧形衔接过渡,并且可以试一试蛋青色,以达到整个结构浑然一体、水天一色的效果。

  为了实现这一个视觉效果,万人大礼堂需要采用穹顶结构,正中为五角星灯,周围是三圈水波纹形状的灯槽,再加一个又一个的星灯,完美诠释了“水天一色、满天星光”的设计理念。

  而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整个大礼堂不能有一根柱子,以免破坏整体意境,同时在任何一个座位上都能不受阻挡的看到主席台。

  要成功修建出这种建筑结构,对于当时的建设者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设计团队经过多次设计,终于解决了这一难题——采用横跨整个大厅的大跨度钢梁代替柱子进行支撑,并且使用了当时用于桥梁建造中的钢梁,以保证其强度和可靠性。

  以此结构为基础,大礼堂的二、三层悬挑层同样没有前出的柱子支撑,在需要承受人们来回走动的巨大动态负荷下也经受住了考验,稳固如山。

  就这样,一个一个难题被解决,整个宽76米、纵深60米、高度33米,没有一根柱子,能容纳万人的大礼堂在智慧的建设者们手中诞生了。

  第一层代表席位3693个、第二层观众席位3515个、第三层观众席位2518个,共计9726个坐席位。

  10个月建成占地15万平方米的巨型建筑

  人民大会堂由万人大礼堂加五千人宴会厅以及300余个会议厅和休息、办公等区域组成,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主体建筑高46.5米,占地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则达到了17.18万平方米,可谓是一个超巨型建筑。

  而在决定修建它的时候已经是1958年的8月份了,到设计定稿、搬迁拆除、正式动工又过了两个多月,距离十周年国庆已不足一年的时间,能顺利建成并交付使用吗?

  1958年10月28日,人民大会堂正式开工修建。

  为了保证工程进度,设计师以工地为家,吃住都在工地上,边设计、边备料、边施工。参与施工的建设人员从祖国四面八方而来,平均每天有1万多人昼夜奋战,最高峰时达到了3.5万人,不计报酬,参加义务劳动的更是数不胜数。

  正是在这样全员协作,举全国之力的干劲下,只用了10个月时间,到了1959年的9月10日,人民大会堂就建好并交付使用了。

  超大的空间没有回声,不用麦克风,也能听清楚主席台上的讲话

  在空旷的空间中说话,就会产生回声,大礼堂如此巨大的空间,回声效果就更加明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团队在穹顶上设置了很多小孔,那些小孔不但能吸音,避免出现回声,还能产生奇妙的混响效果,就算不用麦克风,坐在远处也能听清楚主席台上的讲话。

  1959年9月9日,大会堂竣工前一天,毛主席、周恩来和其他领导人员到场参观,当时关于大会堂的命名,有好几个名字:

  大会堂、人大会堂、人民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堂……

  毛主席沉吟了一下,说“宫”字有点封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堂”又太长了,干脆就叫“人民大会堂”吧。至此,这座代表了当时中国建设极高成就的建筑有了自己的名字。

  人民大会堂外景。摄/北京日报记者 武亦彬

  时至今日,人民大会堂已经60多岁了,但它依然雄壮巍峨,它是建设者们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的传奇篇章。

  人民大会堂见证了新中国由弱变强的一路跋涉,也将继续亲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资料:

  北京日报客户端:《万人大礼堂|建筑史上的奇迹!》2024-09-26 12:32

  澎湃内蒙古《人民大会堂的建成,为何仅用一年时间?》2021-10-12 12:05

  百度百科:人民大会堂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