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医生言犹在
2023年,一位美军上将詹姆斯·斯塔夫里迪斯关于“中美若开战,中国准备十年也没用”的言论,一度让国际舆论场沸腾。
两年后,这番话在2025开年的实际局势下迎来了打脸。

一、美方言论背后的战略意图
在2023年,詹姆斯·斯塔夫里迪斯的观点在多个西方主流媒体上被反复引用。

美国军方一直拥有传统军事优势,某些言论带有强烈的“速胜论”色彩,即认为只要发动冲突,就能迅速取得决定性结果。
有人将其解读为对中国军力的一种公开质疑,也有人认为这是美国在塑造舆论战场,以强化对盟友的心理支撑,巩固其在亚太地区的影响。

但随着近年来中国在海军规模、航母建造、导弹技术、卫星导航等领域的崛起,美军高层也在担忧:一旦与中国出现军事碰撞,传统的绝对优势或许并不如过去般牢固。
换言之,美方对外的“十年无用论”,更多是想在全球范围内强调美国仍然具备强大威慑力,既要安抚内部也要震慑对手。

同时这种言论还能在盟友体系中塑造“中国威胁论”,为其调整亚太军事布局寻找更多的外部支持。
二、中国十年军力推进
尽管美方有“十年无用论”的说法,但中国在过去多年对国防实力的投入和技术突破也不容小觑。

从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到歼-20隐身战机,再到2024年底的航母福建舰,各类新型装备的列装速度持续加快。
中国的联合作战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代表的空间信息网络,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指挥调度平台,为提升综合作战效率奠定了基础。

与此相呼应的是军民融合的深层次推广,科技企业与军工部门实现资源互通,让新技术能较快应用到军事装备之中。
此外中国的动员组织模式依托庞大的工业体系和全国化的管理特点,一旦进入紧张状态,可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装备产能和补给效率。
这也让外界重新评估中国军力,对“十年准备是不是没用”的论断打上问号。

三、2025年的冲突检验
到了2025年初,围绕台海与南海热点问题,国际社会对中美两国的军事动作格外关注。
美军在太平洋的部署虽维持一定存在,但因2024年舰艇维护、人员调配等问题暴露出一些短板。
有媒体披露,美军舰艇延迟率较高,影响其实战部署与机动能力。

与此同时,部分亚太盟友在地区事务上态度出现分化,一定程度削弱了美军在该地区的联动性。
而中国在台海地区的常态化巡航行动逐渐形成一整套成熟机制,在南海,也有更多海军和海空联动演习动作。

虽然外界对中国动员能力、经济韧性尚有各种猜测,但半导体、能源供应等方面的自给率持续上升,显示了其整体产业链的回旋余地。
加之东盟、非洲等地多国针对外部冲突的立场普遍趋向克制,暗示各方并不愿走向极端对抗。

各类国际媒体也开始反思,过去低估中国的军事与工业基础,可能并不符合逐步演变的事实。
当这番“十年无用论”在2025年面临现实检验时,人们不难发现:战争或冲突的最终结局,从来不会只靠几句口号就能敲定,也不完全取决于一方的武器数量或战术概念。

真正的挑战在于综合国力的较量,包括工厂产能、技术积累、国际合作网络、以及最关键的民心与意志。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