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他和学生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看这位全国模范教师如何开展乡村美育

他和学生的故事被改编成电影,看这位全国模范教师如何开展乡村美育
2025年03月31日 14:20 新浪网 作者 双语速递站

  风过竹山,水过仙槎,乡村学生在悠悠笛声的美育浸润中,像竹林一般茁壮成长。江西省泰和县水槎乡中心小学音乐教师肖惠文以竹笛为笔,组织学生学习吹笛制笛,探索以美育推动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谱写着乡村美育的动人乐章。

  一个起点和不懈的坚持

  从体会出发,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在音乐审美经验与能力方面,乡村孩子就像一张张白纸,天赋纯真,但缺乏音乐的熏陶,需要被激发和点燃。”肖惠文说道。对于乡村学生而言,初期培养兴趣时先不要刻意强调音乐素养,如灌输音乐知识和识谱唱谱等。相较于唱歌时人声容易跑调,乐器本身有固定音高,学生通过练习乐器可以演奏音高准确的乐曲旋律。起初,肖惠文让学生点歌,示范演奏《孤勇者》《青花瓷》等流行歌曲,还设计音乐趣味小游戏,引导学生更快地找到对音乐的感受,并认识到竹笛的多面性和独特的韵味,从而体会音乐的美。

  开展竹笛教学,肖惠文首先需要解决两大难题:一是竹笛短缺,二是学校支持不足。2020年暑假,他想到水槎乡拥有5万多亩竹林,可以利用丰富的竹材资源自制竹笛。于是,他先自己尝试制作了样品,带着这批竹笛前往杭州,向浙江省非遗中泰竹笛制作技艺传承人丁志刚请教,邀请其到校指导竹笛制作。丁志刚肯定了他的想法,向学校捐赠了114支竹笛和100多本教材,与他一同到山间竹林寻找制作材料,并建议他开展竹笛制作课程。肖惠文努力争取学校的支持,成功创办竹笛制作室,并成为专职音乐教师,在五、六年级开设了竹笛制作课程。

  如何让学生坚持练习,是竹笛教学的难点之一。学习一门乐器,就是学音乐。竹笛就是音乐的载体,如果学生不能坚持练习吹奏,学习音乐也无从谈起。除了在全班开展教学,如指序、长音吹奏等,肖惠文还希望先在一小部分人中做出成绩,他挑选三十人组成竹笛小组,指导他们每天练习基本功。“从我自己学习到教学生吹笛,路径几乎是相反的。果按照之前的方法‘先学识谱唱谱,再学乐器’,学生很快就会丧失初次接触笛子的新鲜感,难以坚持,这也违背了我的本心。”肖惠文说。有的学生主动请求加入小组,把自学的曲子吹奏给他听,这些有强烈兴趣的学生一下子改变了小组甚至全班的竹笛学习氛围。刚开始时,他会因为学生懈怠和调皮而生气,学生会自发组织到宿舍楼下吹笛子给他听,似乎在向老师赔礼道歉。“我特别感动,下决心一定带着孩子们坚持下去。”肖惠文说。

  带着学生主动“犯错”

  “开展竹笛教学之初,我的目标就是:让每个学生在小学毕业时,都能带着自己制作的笛子回家。”2020年,在分析了现实情况后,肖惠文认为,制笛之前要会吹笛,彼时学生的音乐基础距离制笛所要求的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课堂上,肖惠文让学生选择几个节奏型,编成4小节,再根据节奏和音阶来谱写旋律。在刚开始谱音时,他们大多数会随机地使用音符,尚未懂得通过旋律来表达情感与想象等,写完吹出来之后,他们会因为对某些音符的位置感到不合适再进行改正,如此反复。有时学生会避开那些带有附点音符等较难的节奏,但肖惠文会根据学情,有意引导他们接受挑战。“谱曲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我不干涉他们创作和修改的过程,他们会谱写出自己认为好听的旋律。”在全校开展竹笛普及教学后,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音乐素养,他们就像首批阴干完成的竹材一样,正待被“雕琢”,肖惠文在2022年首次在竹笛队开展制笛教学。

  学生接触制笛,仍然先从观察和体会出发,再动手实践。肖惠文在上学期开展技能教学,在下学期进行制笛教学,将制笛分为烤竹、去皮、打磨和划线四道主要工序。他把遗留材料和废材分发给学生,边示范边带领学生体验各个步骤。他建议学生把竹子烤坏、压裂——以主动“犯错”的方式告诉他们让竹子报废的程度和边界,做好预警和最坏的打算。肖惠文告诉学生:“不要因为失误而丧失信心或影响心情,要记得总结经验,放心大胆去做,要敢于试错。”他说,制笛就是要敢于犯错和接受失败,这种经验对他们长大后勇敢面对困境有重要意义。

  制笛的每个步骤都需要专心致志地去做,一旦分心,就会出错。在肖惠文教授选材标准和依据后,学生们选出自己心目中的好竹材,在竹笛教室内外分组同时进行实践。“我不告诉他们哪些竹材是好的、哪些是坏的。材料总有好坏,具体情况要交给他们自己判断。”他说,不论是用火烤、用锯子锯,还是用钻头钻,学生在先前体验环节已了然安全的边界,他们很珍惜自己的竹材,更会注意自身安全。制笛最考验他们的,是耐心和专注。4个小组在4个月里完成了全部流程,成功制作出一批音色与音准基本合格的竹笛。学生在毕业前将竹笛带回家,吹奏自己喜欢的曲子。

  “当学生说自己未来想当一名演奏家时,我既感动,又感到心情复杂。我只能先把音乐的种子播下去,培养他们的基础思维和能力。梦想要由他们自己去努力实现。”2024年9月,肖惠文的竹笛美育事迹被改编成电影《音乐课》,并在南昌举行了首映礼。导演周勇表示,希望这部电影“让更多人看见那些被遗忘的音符与梦想”。

  一旦对美有了渴望,生活就有了期盼

  学笛是音乐教育,制笛则是一种劳动教育。肖惠文在教学生制笛时,不会时刻盯着每个人的进度。他认为,劳动本身是有记录性的,每个过程都会留下痕迹,比如打磨的痕迹,教师要注意自己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身份,尊重学生的劳动。在工业化、自动化的今天,他觉得这种传统手工艺对学生成长非常重要。“学校不是工厂,不能按照工厂的形式来让学生学制笛。例如,人只有掌握了榫卯结构的知识,才能针对问题,通过机器对其进行工艺创新。因此,要让学生认识了解传统工艺和知识,才能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利用科技进步实现创新。除了能力的培养,肖惠文还想让学生在自己制作的笛子里,保留一点传统的味道,因为这可能就是他们成长和成就的起点。

  竹笛承载着传承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竹象征着坚毅刚直的君子品格,竹笛音乐传唱着中国古典美学意蕴和精神追求。在学校的支持下,肖惠文将竹笛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让学生通过竹笛演绎传统名曲和红色曲目,还组织学生参加“以竹为美”诗歌大会,与美术教师合作开展与竹笛相关的美术作品和手工作品展。如今,全校学生都会吹较为基础的竖笛,三年级以上400多个学生都会吹横笛。肖惠文介绍,未来还会考虑加入歌词创作等内容,加深与其他学科融合程度,实现五育并举。

  在学习吹笛、制笛的过程中,只要坚持下来,学生会对竹笛、对音乐,甚至对自身有一种重新认识。他感到“新奇”的一点是,2024年秋,很多学竹笛的学生成绩进步显著,语文和数学几乎都在90分以上,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他认为:学习竹笛一是能够锻炼学生的反应力,如视奏练习和指序练习让学生的手与脑更加灵活;二是增强了耐力、专注力和动手能力,这有利于他们更认真学习科目知识;三是增强了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如竹笛合奏需要密切配合,需要同学之间互相理解协商。

  肖惠文的本心,并不在于将学生培养成专业演奏家,他只想让学生在以后的日子里,开心或难过时,拿起手边的竹笛,自信地吹奏一曲。对于特别有天赋的学生,他会一直为其提供支持和帮助。如此,学生也许就会少一些心理疾病,对美的东西一旦有了渴望,对生活也就有了期盼。

  校外有山水,校内有笛声。未来,肖惠文希望进一步探索乡土资源与竹笛美育的结合之路,助力当地文化振兴,服务于更广阔的乡村振兴事业。他希望学生快乐地长大,学成后报答家乡。“我很期待他们今后能够回来,和我一起奋斗。肖惠文说。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学生会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