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中国发展那么快,为何美国至今不敢收割中国呢?因为有三个无奈

中国发展那么快,为何美国至今不敢收割中国呢?因为有三个无奈
2025年03月27日 16:35 新浪网 作者 双语速递站

  来源:齐医生言犹在

  从过去的“自行车王国”到如今的“新能源先锋”,中国的发展令很多观察者感到意外甚至困惑。

  美国《财富》杂志曾多次发出疑问:为什么美国的金融“镰刀”难以在中国轻易收割?

  就在2025年新年伊始,中国外汇储备突破3.2万亿美元的消息不胫而走,令不少国际投行侧目。

  而同一时期,美国国债规模越过36万亿美元大关,遥遥领先却又难以化为对中国的实质性威胁。

  中国发展那么快,为何美国至今不敢收割中国呢?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支撑中国?

  一、中国拥有全球唯一全产业链体系

  让许多人感到意外的是,中国能够自给自足地生产航空航天、高铁、汽车、电子产品等众多领域的核心产品。

  仅粗钢产量一项,就已占据全球56%的份额,并在220种工业品的产量上位列全球第一。

  外界曾一度认为,中国只能依靠低端制造来参与全球竞争,但在芯片、动力电池、光伏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让这一旧有认知逐渐过时。

  当美国力图用芯片禁令施压时,中国却持续提升半导体自给率。

  企业如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在研发和产线规模方面不断扩张,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准的差距。

  对美国而言,想“一刀切”地卡住中国高端制造似乎并不现实,毕竟从口罩熔喷布到呼吸机零部件,中国已经表现出强大的工业完备能力。

  有人调侃说:“每一次封锁,都是一次痛苦的磨刀石”,让中国在关键零部件上反而更快地提升自主掌控度。

  在汽车产业上,曾经与欧美品牌相距甚远的中国车企,如今大步迈向了新能源汽车赛道,比亚迪、蔚来、小鹏等品牌风头正劲。

  尤其在动力电池技术上,中国企业占据全球超过六成的市场份额。

  当特斯拉试图用“降价”来抢占份额时,中国企业反手就推出了从钠离子电池到全固态电池诸多新方案,降低成本的同时加速布局。

  曾经中国“只会组装”的形象早已褪去,如今的“工业长城”实打实地成为了一种战略威慑。

  二、中国拥有14亿人口市场

  如果说完整的工业链是中国“硬实力”的底座,那么广阔的内需市场就是中国的“软着陆”保障。

  无论是GDP还是消费规模,都能在内部形成有效的“自给循环”。

  202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经突破50万亿元,甚至相当于美国与日本的总和。

  如此庞大的内需规模,让很多跨国公司都不敢轻言放弃中国市场。

  在疫情之下,中国展现出的消费韧性依然坚挺。

  各类线上直播带货、即时零售以及以“拼多多”“抖音电商”为代表的新电商模式不断涌现,不仅持续刺激国内消费,还为全球创造了更多采购需求。

  高铁网络已经突破5万公里,5G基站的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当其他经济体仍在为5G建设争议不休时,中国的智能制造、智慧物流却已悄悄打通,特别是各大工业互联网平台崛起,推动产业更加数字化、便捷化。

  在新能源车方面,中国本土消费的提升与海外买家的增长形成双向拉动。

  2024年新能源汽车出口突破600万辆,海外对中国品牌的信赖度也在上升。

  有人会说,中国经济体量大,人口红利消退是否会带来后劲不足?但拉长时间周期看,中国的消费结构正从基础消费向品质消费跃升。

  教育、医疗、文旅、智能家居等正在吸引更多投入。

  更关键的是,国内厂商创新狂飙,抓住了全球经济转型的机会,让内需不断释放增加值。

  三、中国拥有3.2万亿外汇储备

  金融市场往往是大国博弈的关键战场。

  长期以来,美国主导的全球金融体系善用利率、汇率、资本流动等手段,对其他经济体进行“收割”。

  然而,中国至今尚未被大规模“割韭菜”,背后少不了规模庞大的外汇储备支撑。

  2025年1月,中国外汇储备达到32090亿美元,再次巩固了对外风险防御能力。

  相比之下,美国则苦于国债规模不断扩大,利率频繁波动,容易激起全球资金的“避险”需求。

  当美联储激进加息导致全球资本向美国回流时,中国通过逆周期调节因子,不仅稳住了人民币汇率波动范围,也维持了国际资本对人民币资产的兴趣。

  再加上中国与沙特、巴西等能源大国推进石油人民币结算,成功在全球范围内推进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

  对美国来说,想全面“金融制裁”中国并非易事,毕竟这么大的市场一旦发生剧烈动荡,全球都会跟着震荡。

  在资本管制方面,中国一直坚持审慎开放,做好必要的“闸门”管理。

  尽管沪深港通等渠道让外资能够便利投资A股,但证券投资项下的资本流动占外汇储备变动的比例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

  也就是说,中国保证了一定程度的资本自由化,但定价权和监管权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令国际资本虽想“攻城”,却难以轻易踏破这道护城河。

  结语

  从制造业的全产业链配套,到14亿人口的消费潜力,再到外汇储备的强力支撑,中国在过去数十年的崛起中积累了充沛的底气。

  越是在外部压力和挑战增多时,越能激发中国对内需升级、技术创新以及多边合作的反思与行动。

  在新能源、数字经济、高端制造等领域,中国企业正不断突破自身天花板,为经济转型提供新动能。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美国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24条评论|328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巴西现在被榨得只剩最后一口气了
sosowheartRboy:对啊,农业被牢牢掌控,工业和金融也被薅得只剩下渣了
3月27日19:39举报13回复
翡翠夜火浙江湖州
巴西的农业本来就攥在美国商人的手心里,还能怎么割?割肉吗?
3月27日19:34举报53回复
满身楼兰Star广东佛山
要不是卢拉,巴西人可能又要面临买不起粮食的情况了
3月27日19:34举报52回复
最新评论
用户3829579014江苏苏州
还少吗???
3月28日04:32举报2回复
生物铁男socky山西临汾
巴西根本不算对手,缺了铁矿石还有澳洲顶着,粮食也不靠它,再说巴西也没和它争夺头把交椅的野心
3月27日21:36举报1回复
我可以证明,美国的日子已经不好过了
用户7715857057:美国已经成功变身“霉国”[哈哈]
3月28日14:22举报2回复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