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名画赏析:郎世宁《乾隆大阅图》

名画赏析:郎世宁《乾隆大阅图》
2021年08月24日 18:03 新浪网 作者 同样APP艺术与收藏平台

  

  ▲《乾隆皇帝大阅图》——郎世宁(清)

  规格:纵332.5cm 横232cm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 物馆

  说起乾隆皇帝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

  是”大明湖畔的夏雨荷”?还是《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形象呢?亦或是“盖章狂魔”?

  不过我们今天的主角是他,但也不全是他,因为我们还有另外一个主角—郎世宁。

  郎世宁,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圣名若瑟,天主教耶稣会修士、画家,意大利米兰人。

  

  ▲郎世宁画像

  他在(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来到中国传教,随即入皇宫任宫廷画家,历经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

  他在中国从事绘画50多年,并参加了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是清代宫廷十大画家之一。

  郎世宁擅绘骏马、人物肖像、花卉走兽,风格上强调将西方的绘画手法与传统的中国笔墨相融合。

  这种“中西结合”的作画方法受到皇帝的喜爱,也极大地影响了康熙之后的清代宫廷绘画和审美趣味。

  

▲《乾隆皇帝大阅图》局部

  

《乾隆皇帝大阅图》画的是乾隆皇帝骑马的形象。他头戴金盔,身穿铠甲,骑在骏马上,全副武装,佩带弓 箭检阅八旗官兵时的雄姿。

  清高宗乾隆作为清入关后的第四任皇帝,始终认为“骑射是满洲的根本”。

  为此,乾隆皇帝极其重视军队的建设,通过南苑阅兵、木兰秋狝、南海冰嬉等种种活动,来促使八旗兵保持强大的战斗力。

  当然放到现在特殊时期还是不要群体聚会为好,出门记得要佩戴好口罩哦!

  在南苑第一次大阅后,便命令宫廷画家朗世宁作出此画。

  

▲《乾隆皇帝大阅图》局部

  

画中乾隆皇帝和骏马,西方的画风浓厚,整体十分细腻,运用了中国的毛笔、纸绡和色彩,却能以欧洲的绘画方法注重对象的解剖结构和立体感的表达。

  

▲《乾隆皇帝大阅图》局部

  

在光线的运用上则与欧洲面法有所不同,欧洲画家喜欢表现人物脸部在特定的光线照射下分明的凹凸感,而传统的中国“写 真”技艺,则要求被画者是不受光线变化常态下的相貌。

  

▲《乾隆皇帝大阅图》局部

  

此时画家对传统中国绘画尚处在学习阶段,图中的表现技法基本上是采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和材料而取得了西方细笔油画的艺术效果。

  

▲《乾隆皇帝大阅图》局部

  

因此,郎世宁适当地吸取了传统中国“写 真”技艺的表现手法,所画人物均取正面光照,使人面面部五官清晰,画得相当精致笔触细腻柔和,又注意体面结构和立体效果,衣服的质感也很强。

  郎世宁巧妙的减弱了对景物、人马的素描手法,以平光处理明暗,线条在起到轮廓线的作用后几乎被色彩隐去。

  

▲《乾隆皇帝大阅图》局部

  

对于天空中云彩的画法全出自西方的作画技巧,近景的草叶近乎是西方的静物写生,只有远山的结构保留了清宫写实山水的国画手法。

  在郎世宁的画笔下,似乎将当年的乾隆皇帝的英姿勃发的身影展现的淋漓尽致,这威震三军的身形傲然立于这方天地间。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