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夸父逐日之谜,如今或被揭开:原来夸父是在测量日影!

夸父逐日之谜,如今或被揭开:原来夸父是在测量日影!
2022年09月01日 16:48 新浪网 作者 诸史V

  夸父逐日是中国上古时代神话传说,最早出自于《山海经》,其中《山海经·海外北经》这一版本最广为人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相传黄帝时期,夸父族的一个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放到人们的心里面,于是就开始逐日,最终被渴死。这一传说比喻人有大志,或自不量力(山海经中有评价这么说)。然而,有学者研究了之后却感慨:夸父逐日,不是为了抓住太阳,而是在观测太阳影子,他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学家!

  

  神话传说源于生活,所以夸父逐日的传说,背后也往往隐藏着真实的历史事件。对于夸父为何逐日,不少学者有过研究,提出了很多独特见解,比如盗取火种说、向西迁徙说、巫术仪式说(夸父是巫师,逐日只是一种巫术仪式,夸父死于求雨的巫术活动)等等。夸父逐日是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与温暖。夸父是“盗火英雄”,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当代著名学者萧兵认为,夸父逐日其实是寻找火种,而不是其他目的。至于向西迁徙说,由于和夸父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得到较多的认同。因为夸父族同情蚩尤,所以《山海经·大荒北经》中又记载“应龙(传说黄帝坐骑)已杀蚩尤,又杀夸父”,蚩尤战败之后,夸父族不得不向西迁徙逃亡,或许经过的路线过于干旱,最终被渴死。

  

  然而,《山海经》中的夸父逐日,却很诡异的出现了三个版本,以上讲述的只是其中之一。《山海经·大荒东经》的记载没什么区别,简略提到了“应龙出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但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却有了略微不同的描述。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这一记载讽刺夸父不自量力,但其中提到的一个词,却又极为异常,即“日景”。所谓日景,《周礼·地官·大司徒》中的记载是“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多风;日西则景朝,多阴”,显然这是指太阳影子的意思。夸父不是追逐太阳,而是追求“日景”?《列子·汤问》中也提到了“夸父欲追日影”,而不是“夸父逐日”。

  

  夸父追逐太阳影子?如果这一结论正确,那么可能有必要重新解读夸父逐日。对此,郑文光在《中国天文学源流》一针见血的指出:十分清楚,夸父追的是日影。而古代天文学家正是从测量日影开始的。追随着太阳的运行,不断测量太阳的影子,直至日落西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夸父可说是最早的天文学家,把他神话了,就变成了追逐太阳的巨人!一句中国“最早的天文学家”,就给夸父重新定义了身份。原来,夸父之所以逐日,不是要抓住太阳,而是追随太阳的运行,在测量太阳的影子,即“测影”。这一结论是不是靠谱呢?其实,如果按照这一结论去印证《山海经》中夸父逐日的传说,的确符合逻辑。《山海经·海外北经》中提到“弃其杖,化为邓林”,按照这一逻辑就可以解读了。所谓的“杖”,可能就是测量日影的杆子,“弃其杖”实际是固定在某一处测量日影,最终化为固定的邓林,学者冯时指出“显然可以理解为测影(日影)之表”。

  

  因此,不妨做这么一个猜想:夸父想要弄清楚四季变换和日月变迁的规律,于是就对日影进行观测,甚至追逐日影而行,最终“逮之于禺谷”,认为“禺谷”这个地方适合观测,然后“弃其杖,化为邓林”,进行“立杖测影”。其实,从世界各地文明来看,也有“历杖”的传说,比如北美洲古印第安人就使用过历杖,上面刻有新月、满月、残月和每天的符号。19世纪,在美洲也发现有部族的太阳祭师,就持有历杖。夸父的“杖”,可能就是一杆“历杖”。如果将夸父逐日定义为天文观测,显然更符合逻辑。其实,至少从天文学者来看,夸父逐日就是天文观测,而非其他目的。如今,天文领域有一条“夸父逐日线”,近些年全国很多中小学时常举办“夸父逐日(夏至日)立竿无影”的科普活动,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既然夸父是一个“天文科学家”,不说一定与世无争,至少是于人族有大功,为何黄帝手下的应龙还要杀死他呢?其实很简单,逐日的夸父是一个人(渴死,身边应有部族同伴),应龙杀死的夸父是一个部落(被杀),因为这个夸父部落支持蚩尤反对黄帝。或许,后人将逐日的夸父,和夸父部族混淆,古老相传之下难免有所误差,就出现了《山海经》中的记载混乱,一会说夸父渴死,一会说夸父被杀!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