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明清如意、古代钱币……这里有一份故宫国博春节观展指南

明清如意、古代钱币……这里有一份故宫国博春节观展指南
2021年02月10日 09:40 新浪网 作者 中青数字传播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为迎接即将到来的辛丑年春节,博物馆纷纷开新展,故宫的如意,国博的钱币,还有清宫医药、牛年文物,总有一款适合你,跟我去看看吧!

  

  紫禁城里过大年,158件明清如意亮相故宫

  自2月10日至5月9日,故宫博物院在神武门展厅举办“吉祥如意——故宫博物院典藏如意展”。紫禁城里过大年,吉祥如意两相欢。

  故宫博物院藏有2000多柄明、清时期的如意,材质涵盖玉石、竹木、金属、牙骨、瓷等。本展览特从中遴选158件(套)予以展示,力求全面反映明、清时期如意的丰富材质、优美造型、精湛工艺和众多题材。

部分如意展品。故宫博物院 供图

  展览分为五个单元。第一单元“玉石如意”,包括芝草、贺寿、铭文、祥瑞等四类题材,突出玉石材质如意在清代如意制作中的主流地位。

  第二单元“竹木如意”,分为竹制、木制和木柄镶嵌等三类,展示明清时期用作文人雅士案头清玩如意的素雅韵致。

  第三单元“金属如意”,展示宫廷用如意的精湛工艺。

  第四单元“九九如意”,通过成套如意的集中展示,反映宫廷节庆与皇帝、皇后寿诞之际所用如意。

  第五单元“其他材质如意”,展示上述门类之外以牙骨、珊瑚、琥珀等珍稀材质以及大漆、玻璃、陶瓷等材料制作的精品如意。

展厅现场。蒋肖斌 摄

  如意,又名“握君”“谈柄”,由古代搔杖演变而来,取材骨、角、竹、木等,因最初被做成长柄指爪状,用于搔挠解痒,尽如人意,故称“如意”。汉晋之际,如意被赋予更多文化涵义和功能,成为文人雅士交游、清谈、乐舞的助兴之物,其造型演变为云头式的首、弯折的颈部和扁平的柄。宋代之后,如意发展为室内陈设品。至明、清时期,以灵芝造型为主的如意被赋予吉祥驱邪的涵义,更为士庶乃至帝王所青睐,成为承载祈福禳灾美好愿望的贵重之物。

  如意在清代宫廷备受推崇,不但观赏性大幅提升,而且成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每逢宫廷节庆、帝后寿诞、皇室婚庆等重要活动,大臣和皇亲国戚进呈宫中的礼品多以如意领先。帝后赏赐或赠与地方官员与外国使节的礼品,也常有如意出现。乾隆皇帝甚爱如意,以致宫禁之内宝座、卧榻、案头等处,时常可见如意的形影。

  该展不单独收费,按照预约、限流、错峰原则实行预约参观。全天分上午场和下午场(上午3000人,下午2000人)进行预约,额满为止。展览期间入场时间为8:30,停止入场时间为15:40。

  永和宫新开常设“御医药馆”,故宫医药文物首次走出库房

  故宫博物院收藏医药文物共3000多件,大致可以分为药物、药具、档案、药方、仿单等五大类别。故宫博物院在永和宫正殿和后殿,推出“诚慎仁术——清宫医药文物展”,这是故宫医药文物首次走出库房、面向大众的大规模展览。

部分医药文物。故宫博物院 供图

  展览共分四个单元,精选文物83件、复制品7件。

  第一单元“清宫药房景象”,展示黑漆描金双龙纹药柜、大药袋、永和宫药房匾额等文物,再现清宫药房景观。

  第二单元“太医院和御药房”,通过太医院、御药房两个医疗机构的官印,讲述二者的职掌与关系。

  第三单元“存诚慎药性——药材与药具”。本单元分为“药香氤氲”“药具琳琅”两个部分,遴选道地药材、中成药、西洋药物,以及不同材质、用途的医药器具,呈现清宫药物之大要和清宫药具的琳琅满目。

《皇后进药底簿》。故宫博物院 供图

  第四单元“调方最近情——档案存真”。御医为帝后、妃嫔等诊视病情的情况,登录在各种进药底簿里和药方上。本单元展出的这些簿册和药方是御医辨证论治的书面记录。

展厅现场。故宫博物院 供图

  该展览为常设展“御医药馆”,自2月10日起对公众开放。本展览不单独售票,观众预约故宫博物院门票入院后可免费参观。

  这可能是春节最“有钱”的展览

  2月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中国古代钱币展”,从20余万枚馆藏钱币中精选出1800余件珍品,辅以其他类别文物200余件。

  展览序厅部分展示了一幅欧亚大陆钱币地图及一组中原周边地区及国家钱币,直观展现了中国古代钱币在世界钱币发展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展览第一部分“泉林漫步——中国古代钱币的发展”分为“异曲同工”“周圆函方”“五铢改制”“宝通千年”“金银宝货”“一纸千金”“现代启蒙”七个单元。

  展览第二部分“圜宇方圆——古代钱币中的社会生活”分为“资币轻重”“货币战争”“食足货通”“孔方万象”“泉铸岁远”五个单元。

余冠辰 摄

  钱币在方寸之间包纳乾坤,映照时代。本次展览系统呈现了中国古代钱币发展体系及其所承载和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艺术、科技等方面的丰富内涵。

  160余件“牛文物”迎辛丑牛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藏品举办“牛事如意——辛丑牛年迎春文化展”。本展览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中遴选与牛有关的文物和艺术品160余件(套),其中既有融汇牛角形象的商周青铜礼器、颇具特色的古滇国青铜器,也有不同历史时期与牛有关的雕塑、绘画作品。

  本次展览分为与牛为伴、牛为艺源、春牛颂福三个单元,从生产生活、历史文化、艺术雕绘等各个方面系统展示牛的历史、文化和与牛有关的节俗信仰。

  牛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动物之一,也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作为上古社会最具灵性的畜养,牛是农耕社会最忠实可靠的劳力。直至今天,牛的身影仍然遍布于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大量与牛有关的典故和文化阐释。“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在农耕社会生产生活基础上孕育出的田园诗意与牧野意趣,催生了与牛有关的丰富艺术创作,在雅俗之间实现了微妙平衡。

  依据老子出关、牛郎织女、吴牛喘月等历史典故绘制的图像,让传奇故事更加形象生动;描绘渔樵耕读的书画、瓷器,承载着农耕社会最朴实的夙愿和期待;《盘车图》《豳风时序歌图》《嫁娶图》等,将牛与世俗社会紧密相连;《牧笛图》《秋郊归牧图》等绘画作品,则在虚实之间抒发着古人对山水田园的向往情怀。

  子丑更替之际,时值佳节,牛成为全国人民吟咏、颂福的媒介。新的一年,我们期待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期待着和顺致祥,幸福美满;期待着山河锦绣,国泰民安。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