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催吐的女孩子,竟然是妈妈逼的

催吐的女孩子,竟然是妈妈逼的
2021年12月02日 21:42 新浪网 作者 八楼象女士

  很多人坚持的观点是——人一辈子总要有一次叛逆。

  其实这句话不无道理,只是每个人叛逆的原因不一样,叛逆的具象体现也不一样。

  前两天我跟着同事一起看优酷新剧《女心理师》,里面有一个单元小故事,乍一看就和“叛逆”有关,且是一次迟来的叛逆。

  (这个单元小故事很吸引我的原因之一是,我特别喜欢李梦,总觉得她特别会演那种神神叨叨的劲头)

  李梦在剧中的角色叫静静,她是吃着东西登场的,狂吃,比现在很多吃播疯狂多了,夸张到能引起周围人的关注。

  在猛吃一顿之后,会催吐,有时候也会因为在猛吃过程中突感反胃,然后把吃进去的东西全部吐出来。

  只是“猛吃”的状态不会发生在家里,她会把剩饭和酒瓶藏在床底下,直至那些东西发馊、流的满地都是。

  显而易见,静静在家里和在外面是两种状态,犹如两个人。

  静静在家总是文静听话的状态,出门前会征求妈妈的同意;

  出门后则立马松开头绳,脱下长裙,穿着吊带和皮短裤;

  再往深了讲,静静在妈妈面前和不在妈妈面前,又是两种状态。

  关上房门,自己戴着耳机披着床单在房间里大跳;

  她妈妈一开门,马上拿起一本书,乖乖巧巧回应那句“吃饭了”。

  所以静静的“叛逆”和奇怪的举动,很有可能和她的妈妈有关。

  静静对于她和妈妈的关系是这样描述的——我就是我妈妈的提线木偶。

  接下来的故事,会让生活中一些“乖孩子”产生极大的共鸣,静静也许是很多个乖孩子的缩影。

  在贺顿(杨紫)的了解下得知,静静是个没有隐私的孩子,妈妈会觉得女儿是世界上最亲的人,所以做什么都是应该的,包括当着其他人的面翻看静静的日记本。

  巧的是日记本上写满了静静对同班男孩子的喜爱,但这一切被妈妈看尽。

  我觉得这一幕很窒息,因为少女时期的秘密是不容自己以外第二人知道的,这是“日记本”在女孩子成长过程中显得很重要的原因,那是她们的喘气口。

  但静静的喘气口,被妈妈直接封死。

  同时,妈妈还给了静静另一方面的压力。

  静静的家庭构成是这样的,她和妈妈一起生活,爸爸在国外,父母关系并不好。静静妈妈要强、好面子,所以很多时候都强逼着静静要优秀、要争气。

  贺顿在进行心理干预的过程中,问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她问静静:你上一次在吃饭过程中感到反胃是什么时候?

  静静回答:那天和朋友好好在吃饭,突然听到了“拉三”两个字,于是控制不住自己反胃呕吐起来。

  “拉三”是指: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原来静静妈妈一直希望女儿成为富有优雅气质的钢琴家,于是静静很小便开始学琴,练琴填满了她的人生。

  静静每一次练琴,妈妈都会站在旁边监督,细心听每一个谱子有没有弹对,其中拉三是静静练过的最令人痛苦的钢琴曲之一。

  烦啊,哪个孩子练琴不烦啊。曾经给大家讲过我小时候练琴的故事,那简直是和我妈对着干,可是静静不敢,她一旦有一点点不耐烦,迎接她的便是一场暴风雨。

  妈妈会怒斥静静,你甩脸子给谁看呢?长本事了?叛逆了?

  妈妈的厉声厉语会一步步击垮静静的自信心,在静静情绪崩溃之时,妈妈又会温柔说道:我这都是为了你好,为了让你有一个好未来。

  妈妈可能想的很简单,孩子给点甜头就能从伤心情绪中缓过来,但她并不知道长期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静静,犹如被两种力量拉扯着,一会儿被妈妈怒斥不够努力,一会儿又被妈妈悉心教育“都是为了你好”。

  这种情况导致出的结果是,静静会想要挣脱跳出这摊泥潭,于是她穿上皮衣、松散开头发、画上浓妆,放下钢琴,玩起了架子鼓。

  一系列举动让静静和妈妈之间出现越来越多的矛盾,母女不像母女,家不像家。

  静静也是由此产生了暴饮暴食的状况,很好理解,“疯狂吃东西”是让她解压的途径之一。

  但她为什么又会催吐呢?

  贺顿提到了四个字“补偿心理”。

  暴饮暴食确实会让静静感到放松,等到她缓过来变得清醒,会觉得自己很挫败,连基本的自控力都没有,她对自己感到失望,所以把吃下的东西抠吐出来,这样她会认为自己从来没有吃过。

  “没有吃过”,于静静而言等于“没有失控过”。

  我觉得叛逆的静静是个很好的案例,在贺顿的引导下,可以看到一个女孩子长期生活于压抑空间而产生的一系列异常,而导致这些异常的背后,竟然是因为一个“爱”字。

  整个故事设计的最巧妙的一点是,静静说她很想和母亲彻底分割,可是贺顿通过了解发现,静静虽然抗拒母亲的教育方式,但又渴望得到母亲的认可。

  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一层心理状况。

  确实,如果静静想要逃,大可以早早做出情感分割,可她的状态是“挣扎”,代表着她其实很爱自己的妈妈,只不过她不懂得如何去处理。

  我觉得这一部分剧情给出的信息点很关键,是我们在想要逃离的时候,需要去评估自己是否真的想要逃离,以及,逃离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而这一切,靠我们自己是很难完成的,心理师的作用便凸显出来。

  《女心理师》这部剧,有几个单元故事是很好看的,它以女性为主角,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也讲出了很多当今女性的困境。

  詹女士的故事是最新的一章,很值得被关注。

  詹女士,二胎妈妈,有一个四五岁的女儿,还有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在外人看来她儿女双全家庭美满,但詹女士很多次过马路的时候都会想,如果冲到马路中间会怎样?

  贺顿没有问詹女士很隐私的问题,只是先让詹女士讲出她现在的困惑,于是我们看到一个二胎妈妈的日常。

  她在家里没有那么受尊重,很多次正在喂奶的时候,婆婆会带着一群亲戚推门而进,让别人参观她的大孙子。

  詹女士平日不仅要带孩子,还会被婆婆催促着做家务做饭,她有一句现实到让人背后发凉的台词:我刚放下孩子就让我去做饭,菜刚下锅,老公就在那边喊我,搞得像是全世界的人,都要等我炒好菜才有饭吃。

  让詹女士逐渐感到压抑崩溃的,还有很真实却不太能被大众注意到的一方面。

  第一胎是女儿,第二胎是儿子,在詹女士家里还会有重男轻女的问题出现。

  每一次女儿去逗弟弟,婆婆都会急吼吼地推开女儿,生怕自己的大孙子受伤,还会对小姑娘说一句“你讨厌”。

  这让詹女士很不舒服,因为女儿儿子都是她身上的肉,婆婆这么做让她不仅心疼女儿还心疼自己。

  詹女士的家庭当然是有问题的,这些问题积压已久便会让詹女士出现产后抑郁。

  她会神经紧张,会焦虑慌乱,很多时候会变得不受控。有一次她送女儿上学,突然发生了尿失禁,这一幕被旁边的孩子看到,指着詹女士嘲笑:你看她尿裤子了!

  女儿听到这句嘲笑,哭着跑向詹女士,詹女士泪流满面抱着女儿。

  我看到这一幕忍不住鼻酸,一个女性在为人母的过程中要克服多少心理障碍,是除她们自己之外谁也体会不到的。

  这就是这个小故事的主角,一个看似幸福的二胎妈妈。

  詹女士又何尝不是一类已婚已育母亲的缩影,她们痛苦挣扎的同时,只得叹息:没有人能帮我。

  目前这一部分内容还没有更新完,我想我是会继续追看的。

  《女心理师》让我感到很舒服的一点是,它没有“鄙视链”,没有传递出谁比谁更优越,谁比谁病症更轻。而是告诉大家,生而为人不必抱歉,我们要勇于直面自己的心理状况。

  关于这一点的最好的体现是,贺顿身为一个女心理师,平日里对他人进行心理干预,但她自己也沉在一段往事中。

  她有一个去世的弟弟,每每听到弟弟的小名,她会瞬间紧张,继而变得呼吸困难。

  贺顿的好闺蜜汤莉莉,则被称为翻版樊胜美,被母亲吸血,从高中开始打工赚钱替家里还债,工作后拿出大部分工资贴补,没了工作还要帮母亲还高利贷。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汤莉莉也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她会向往亲密关系,又会下意识地远离一些亲密关系。

  我知道目前优酷这部《女心理师》的争议比较多,但看了几个小故事之后,我会觉得故事本身的精彩程度是够的,以及它的故事很大胆,讲出了之前一直在隐晦提起的女性困境。比如二胎妈妈、比如被控制的乖乖女、再比如被家庭吸血的女性……

  很多时候,去探求一个好与不好其实没意义,重要的是“被看到”。

  《女心理师》是一部值得被看到的剧,因为当下这么快节奏的时代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这部剧的出现意在告诉我们,正视比回避要好,找到解决途径比无意义的自我开解要好。

  以及最重要的一点。

  ——每个人看似面前一片阳光,但背面都有面积不同的阴影,我们无需感到挫败和失落。

  人间一趟,看看太阳。

  我是象女士,一个爱吃爱闹爱为女性打抱不平的女青年

  公众号:八楼象女士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心理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