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在桂林旅游,遇到一家有文化的餐厅,北魏佛像石刻就在餐桌边

在桂林旅游,遇到一家有文化的餐厅,北魏佛像石刻就在餐桌边
2021年07月31日 17:57 新浪网 作者 一篇娱乐

  

  前段时间出差桂林,去桂林刚开园的融创文旅城转了转,给我印象最深的倒不是文旅城那些游玩项目,而是一个叫“如斫”的西餐厅。

  需要首先说明的是,现在你所看到的这篇文字绝不是餐厅软文广告啥的,完全是因为这家餐厅的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

  

  之前我们所知道西餐厅不过就是红酒、烤牛排、烤面包以及一些意面料理,而这个叫“如斫”的西餐厅不光有这些,还有大量北魏盛唐时期佛教石刻和造像。这些石刻和造像在餐桌边,或者在座椅后,甚至在四面墙壁和头顶的钢架上。

  

  “如斫”是佛教词汇,出自大藏经:“如斫娑罗枝,余枝不分别;断身无分别,此忍净如空。”“斫”是斧刃的意思,“如斫”本意是如刀劈斧砍。结合经文,意思是砍断娑罗枝也没关系,它和其他枝条没有任何分别。娑罗是一种树木的名字,生长于印度、东南亚一带,被佛家认为是吉祥树木。

  只是不知道,一个西餐厅取这个名字是否另有禅意。不过这似乎不太重要,重要的是餐厅带客食客的感觉。

  

  里面陈列着的观音像和菩萨石刻与红酒架比邻,菩萨的微笑似乎被红酒晕红,浅浅地,唇开欲合,我手握一杯酒,在一尊石刻前,轻轻小酌了一口,忽然觉得,菩萨的表情异常温柔,哪怕是一方石头,此刻竟也如复活一般。

  

  这种感觉或许不是凭空而来,葡萄藤蔓是妆点僧舍佛塔的纹样,如今的敦煌、云岗、龙门等石窟佛像上随处可见,唐僧当年取经时,西域各国也都以葡萄酒款待法师。这样说不知道会不会有人产生不同意见。

  

  不过在这里,这些佛像与酒肉和信仰无关,仅仅是出于餐厅老板对红酒西餐的喜爱,对石刻收藏的热衷,当这两种兴趣集于一身之后,再有足够的财力,于是这两种不同内涵的文化载体相遇了。

  餐厅老板是一个年轻人,他对每一尊石刻雕像的来历和文化内涵了然于胸,讲起来滔滔不绝,看得出,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亚于他对红酒西餐的认知。他说自己热衷于收藏这些,在餐厅陈列的物件大多都是真品原件,也都是合法收藏,之所以把这些历史物件放在餐厅,就是想让古老的传统文化更加接近大众,让来到这里就餐的人触摸到中国的历史……

  

  据说文旅城这家餐厅是新开的分店,总店在桂林市区,生意还不错,或许是这种新颖的餐厅布局,也可能是餐厅的菜品本身质优价廉,或是两者兼备,使之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罢。

  

  不过给我的感觉是,倘若两个人在此约饭局,彼此对这些石刻都一无所知或许不会尴尬,否则岂不是自找没趣?当然,或许也没那么复杂,把这些石刻雕像当作风景观赏也挺好的,不是每个人都要探究一番,彰显下学识。历史物件与传统文化原本就是凭借各自认知各自感悟,只要能看到传统文化之美就足矣,就如同食客品味到美食之美一样。

  

  一杯红酒醉观音,我喝;一块牛排入法眼,我吃。在朋友圈里我写了这么一句配了几张图。然后有朋友留言“卧槽。”瞬间感觉毕业于知名高校的他好没文化,一句“卧槽”能行遍天下。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