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3种调料是“嘌呤王”,不想痛风来敲门,尽量躲着吃,管住嘴就赢

3种调料是“嘌呤王”,不想痛风来敲门,尽量躲着吃,管住嘴就赢
2020年09月25日 08:14 新浪网 作者 大黄篮球

  老廖是一位家电师傅,一天,老廖接到了给别人装空调的单子,喝了一两口酒,就上门工作了,业主闻着老廖一身的酒味,非要给老廖绑上安全绳,老廖还为此生气,说业主看不起他的实力,就在阳台外安装空调外机时,老廖腰痛突然发作,强烈的疼痛加上酒的麻醉,让老廖丢失了中心,从15楼摔下,还好有安全绳,老廖是有惊无险。

  

  有了这次的教训,下班后的老廖赶忙去医院检查腰痛,经过一系列的全面检查得知,老廖的尿酸已经高达764,肾已经有结石出现,要赶紧进行碎石手术,医生叮嘱老廖,平时一定要戒酒,控制饮食,否则高尿酸的并发症依旧会复发,老廖又想到之前摔下楼的惊心动魄,一年内戒掉了烟酒,也控制好了饮食。

  可再去复检尿酸的时候,尿酸仍然高出正常值,这让老廖不免崩溃:“还高!?我戒烟戒酒不吃肉不熬夜,都要变成个女人了,怎么尿酸还在”原来老廖虽然戒掉了烟酒,也戒掉了肥肉,但对于饮食上,及时吃的不痛快,味道也必须要跟上,

  为此,老廖的每一餐都添加大量的调味料。

  3种调味料,是“嘌呤霸主”,千万别多添

  1、黄酒

  在吃鱼、吃海鲜时,都必须要添加黄酒来去腥,另外还能起到杀菌作用,但是黄酒中含有一定的嘌呤物质,添加黄酒等于在给身体添加尿酸,另外酒精在进入人体后,还会分解出乙酸,会抑制尿酸的排出,黄酒一定不能多放,最好是别吃需要到黄酒的菜品。

  

2、豆豉酱

  豆豉酱是利用大量的黄豆,进行熬煮后而成的,味道浓重,能够帮助菜品提鲜,是大多重口味爱好者必不可少的添加剂,而豆豉酱的主要原料——黄豆,含嘌呤的物质多,其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也同样会被分解为嘌呤,一样调味料中有2种升高尿酸的物质,一定要少加。

  

3、蚝油

  耗油顾名思义,将大量的牡蛎进行加工、提炼、压缩后取汁而成,这种调配品的原料,本身就是高尿酸患者必须戒掉的食物,海鲜中含有的嘌呤物质极高,像是牡蛎这类贝壳类海产品的嘌呤物质最高,添加一勺蚝油,等于吃了半盘的牡蛎,高尿酸人群最好要远离蚝油。

  

  尿酸高出并发症,身体会有3种异样

  1、腰痛

  高尿酸血症,会使血液中析出尿酸结晶,这些结晶沉积在肾脏、腰骨关节上,会导致人体组织被伤害、磨损,引起腰部疼痛。

  

2、液尿多

  按照人体正常饮食作息,肾一天内是可以将体内的杂质代谢完全,而尿酸升高,结晶损害肾脏,导致代谢功能减弱,会使代谢出去的物质减少,到了夜晚人在睡觉时,肾脏依然在代谢体内杂质,从而会引起也能增多。

  

3、关节疼痛

  和腰痛同理,四肢关节被析出的尿酸结晶影响,人工作时,尿酸结晶不断对关节软组织进行磨损,引起疼痛,结晶沉积越来越多,会形成结石,最终导致骨质糜烂、关节畸形等急性痛风现象。

  

  生活质量逐渐提高,摄入的食品也五花八门,而正因如此,不知不觉的摄入大量嘌呤,会增加高尿酸并发症的患病率,像是痛风、肾结石等关节、肾脏疾病,一旦沾上,对人体的精神和肉体都是巨大的折磨,尿酸长久高居不下,一定要采取降低尿酸的措施。

  想要稳定尿酸不升高,首先要给身体添加充足的水分,多喝水可以促进排尿,通过自身的代谢系统,将尿酸等有害物质排出体外。

  

  但是如果泌尿器官被结晶堵塞,导致排尿困难,我们就需要在水中添加点降尿酸的食材,帮助尿酸的排泄,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记载,用葛根、桑叶、玉米须、青果、菊苣、栀子等药食同源中草药,煎水、煎茶,能够缓解痛风疼痛、改善排尿堵塞、维护肾气,保持身体健康。

  这些方子中的材料,能做药引,将其作为降酸小食方,用在现代高尿酸患者身上也同样有用,这就是我国中医文化的精髓:

  葛根:作为平日在养生汤里的食材,葛根可以改善脾胃工作环境、增强人体免疫力、帮助吸收降酸分子、促进尿酸降低、防止并发症发生。

  这个方子原名是桑叶青果十香茶,深受很多中医的推崇,药食同源的原理如下:

  栀子:含有独特的栀子苷物质,能够中和体内的尿酸,同时还能给身体补水,调理血液中的尿酸浓度、促进尿酸的排出。

  桑叶:降低体内水分的酸性,同时还可以将沉积在体内的尿酸结晶溶解、疏散风热降低尿酸浓度。

  青果:解毒消肿、缓解痛风等并发症疼痛、降低体内火气、调理尿酸值平衡

  玉米须:帮助清除泌尿器官中堵塞的结晶、碱化体内水分、促进尿酸的排出次数。

  尝试喝2水,也可辅助降尿酸

  1、鱼腥草泡水

  鱼腥草含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虽然味道较腥,但用热水冲泡后,能够提神身体的抵抗力,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体内尿酸含量。

  

2、陈皮水

  陈皮水也是人们常说的橘子皮泡水,它能够改善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帮助器官更好的代谢体内的有毒物质。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