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挑华大头是最常见的袁大头小版别之一,数量比例类似的还有甘肃、三角圆和精发九年。按照早年收银元出现以上版别的比例,以上版别的存世量大约在10%左右,就是每一百枚袁大头,可以挑出十枚小版别。挑华是个大系列,有热爱收藏,细心研究的泉友不断挖掘挑华大头的各种细致区别,将它组建成一个大家庭。本文就给大家讲解三年挑华系列各种版式的区分方法。
三年挑华与普通三年袁大头正面的区别在于华字第二点往上挑,这也是挑华名称的由来。另一个区别在于挑华大头的衣领都是深打的四道线条,普通三年衣领线条浅,不明显。欧版大头也具有以上两个特征,挑华与欧版大头的区别在于肩章和头发丝,挑华肩章不凸显,而欧版都是肩章边框凸起,头发丝精致。挑华系列内的各种版式区分主要在背面勾芒数量和位置不同,为了便于大家理解记忆,我从勾芒数量将挑华分为四大类,单勾、双勾、三勾和无勾。
单勾挑华根据勾芒位置可以分为四种。
右中圆弧形勾芒的挑华是最常见的,基本占据整个挑华数量的80%以上。这种挑华做工优良,常见好品,各种包浆都能见到。可以推断出这个版生产时期早,持续时间长,而且模具成色都较新。
右下鱼钩挑华,是指五点方向嘉禾处伸出一个鱼钩形状的勾芒,还有一个特点是粗壮的橄榄形边齿。这个版式数量也不少,大部分感觉做工粗旷,币面略显模糊,疑似地方上用旧模具铸造。
挑华左下勾,位置在左竹节旁边,勾芒形状有圆弧形和带角的回旋镖形状。这种勾芒较少见,边齿会带有夹齿,品相有好有弱,有可能是不同时期铸造。
挑华左中勾,勾芒位置在八点方向嘉禾处,形状呈现段弧形。这种挑华银色正,做工好,边齿工整规矩,估计是当时大造币厂铸造。所见数量在整个挑华系列中算少的。
双勾芒挑华数量都较少。
右双钩是右中勾和鱼钩的组合。此版华字提笔不明显,边齿较浅,有压痕。品相有好有弱,背面嘉禾常见弱打,银色也深浅不一,可能是后期由旧模具铸造。
左双钩是左中和左下勾芒组合,这个版式的数量是最少的。底板平整,内齿规范,品相都不弱,常见老包浆,由此判断可能是早期铸造。边齿类似十年和小头的窄圆齿。
左右下双勾是左下勾和右下鱼钩混配。此版银色正,做工优,内齿整齐,较普通略长。
左右中双勾是右中勾和圆字左上方嘉禾有芒尖弯曲。具有币面深打,边缘宽,内齿长等特点。
挑华三勾芒是由右双勾加上左中勾组合而成。边缘宽,内齿短有复打现象,嘉禾会出现弱打情况。别看三勾特征多,但是数量不算少。根据华字第一横笔的写法可以分为长横、短横和无横华几个细类。
挑华无勾芒就是正面符合提点华,深衣领的特征,背面没有任何勾芒。此版字体粗壮,嘉禾大范围弱打,边齿宽而浅。无勾的数量略少于挑华三勾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