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武汉地区唯一临江而立的古建筑,并与黄鹤楼隔江对峙,蔚为壮观

武汉地区唯一临江而立的古建筑,并与黄鹤楼隔江对峙,蔚为壮观
2020年09月03日 22:21 新浪网 作者 下午文史茶

  能与武汉黄鹤楼隔江相望的城市建筑有很多,但能够与其隔江对峙的古建筑却十分稀有,作为武汉地区唯一一处临江而立的名胜古迹,晴川阁不得不与大家分享一番。

  

晴川阁的建造历史为明嘉靖年代,比起黄鹤楼的历史文化,它虽显得“年轻”,却是有“楚天第一名楼”之美誉。

  

  晴川阁又称晴川楼,是明朝汉阳知府范之箴兴建,并取唐代诗人崔颢登黄鹤楼写下的千古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中“晴川”二字命名。它北临汉水,东濒长江,与黄鹤楼隔江对峙,江南江北,楼阁对峙,互为衬托,蔚为壮观,这在万里长江之上,唯此一处。

  

  晴川阁自建以来,几经兴废,在这400多年的时光里,先后进行过五次大的维修增建,两次重建。如今所见的晴川阁是1983年重建,并依据清末晴川阁的历史照片及遗址范围进行的复建,比黄鹤楼的动工时间晚了两年。

  

  重建后的晴川阁沿檐回廊,红墙朱柱,重檐歇山顶黑筒瓦屋面,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门窗栏杆为木质,朱漆彩绘,韵味十足。整座楼阁占地386平方米,高17.5米,以麻石为台基,其底层面阔5间,进深4间;顶层面阔3间,进深2间。

  

  站在江畔的凭栏处,仰首凝视,只见屋面四角向外伸出,深出檐,高起翘,正面牌楼悬挂”晴川阁”金字巨匾。它与黄鹤楼、古琴台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原汁原味地再现了楚人依山就势筑台,台上建楼阁的雄奇风貌。

  

  关于晴川阁的来历据资料显示,是明嘉靖年间,汉阳知府范之箴为修葺禹稷行宫(原为禹王庙)时所增建,其增建目的是为勒记大禹治水之功德。直到今天,禹稷行宫依然存在,并是晴川阁景区的主要建筑和景观之一。

  

  但在明末,晴川阁变成了军事要地,但在农民起义中,它于硝烟弥漫的战火中几乎是为废墟。重建后,又毁于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在武汉与清军进行殊死战斗,战乱中,晴川阁毁于大火。

  

  屡建屡毁的晴川阁,并没有因此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的每一次重建都比之前的更为壮观。清湖广总督张之洞曾亲自为修葺后的晴川阁题写楹联:洪水龙蛇循轨道,青春鹦鹉起楼台。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龟山屡遭重炮轰击,晴川阁受损严重,虽未全毁,但已成摇摇欲坠之势。1934年,一场飓风吹塌了它。

  1983年,武汉市政府在重建黄鹤楼的同时,依照清光绪年间的晴川阁样式修复了晴川阁。即为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晴川阁。

  

  虽说晴川阁没有黄鹤楼的名气大,历史也不像黄鹤楼那般悠久,但晴川阁在武汉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也极高。因其所居独特的地理环境、独具一格的优美造型以及诸多文人雅士的赞咏,使它赢得了重要的历史地位,不仅是有”三楚胜境”之赞誉,更被称之为”楚国晴川第一楼”。

  晴川阁的游览范围并不大,最好的视角就是在门前的半月广场上,凭栏遥望长江对岸的黄鹤楼,别有一番滋味。

  “三楚胜境,千古巨观”,滚滚长江大东去,武汉长江大桥犹如巨龙一般,将武昌、汉阳连接一起。在轮船往来的浪涛之间,耳畔尤听飞鸟之声,正是陶醉之余,只见一老武汉人在江中游泳,好不快活与潇洒。

  这可真是仰望晴空无际,俯听川流有声,风帆沙鸟交映左右,几疑泛舟江湖之上。现代与古典的结合,令这座城市独一无二。

  1986年8月6日,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张舜徽,在《晴川阁修复记》中写了这么一段话。

  “全程6300公里,所历大都小邑以百数。沿江景色如画,各有攸胜。若论风光之明媚,形势之雄奇,盖未有过于武汉者。以有黄鹤楼、晴川阁夹江而峙,可收上下四方之壮观于眼底也。汉阳龟山,旧名大别。其东麓有禹功矶,相传为大禹治水成功处,后世为禹王祠祀之。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