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产地在东北,加工却在千里之外的广东,中国农业内耗有多严重?

产地在东北,加工却在千里之外的广东,中国农业内耗有多严重?
2021年01月14日 17:10 新浪网 作者 睿思天下V

  当"内卷"成为2020年度热词时,或许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个词其实不只是办公室白领的专属,也是广大农民的一块心病。

  前几天,一篇关于中国农产业链的文章忽然刷屏,作者在东北老家的一间超市里,买到一瓶只卖1.5元的蓝莓汁,其产地竟然是不种蓝莓的广东省。

  要知道,中国主要的蓝莓产地就是东北。从广东到哈尔滨路程有3400多公里,蓝莓运输要花费50个小时,过程中的损耗率最少也在10%以上。

  这势必会导致蓝莓的成本直线上升,但最后出厂的蓝莓汁才卖1.5元/瓶,也就是说,加工厂的利润不会太高,而农民收益更是可想而知。

  当然,很多人会说这种果汁是原料浓缩勾兑,即便是从东北运过来也花不了几个钱。但令人警惕的是这种生产模式,本质上是一种严重的内耗。

  从原产地千里运输到加工地,经过加工成农产品再发回产地售卖,这种现象在中国十分普遍,老干妈用的湖南辣椒、外婆菜用的贵州原料都是如此。

  从问题的根源来看,这是生产要素和劳动力分配不合理的一种体现,也是农产区和加工区的一种内卷,最后受苦的其实还是农民。

  其实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原材料产区自己拥有加工能力,最好还能形成销售体系,直接搭建就地生产、就地加工、就地售卖的一体化模式。

  在这方面,国家近几年来已经做出不少努力。比如说在云南保山,当地政府就积极引入了新电商拼多多的扶贫项目"多多农园",推动当地咖啡豆产业转型。

  在种植环节,他们为农民搭建标准化的生产基地;在加工环节,团队则引导农户改进水洗、日晒等工序,在粗加工环节实现标准化、品质化作业;在销售环节,拼多多平台则提供流量和数据扶持,加速保山优质咖啡上行。

  可以说,这种一站式改造农业产销链条的过程,对于改革传统农业弊端非常有价值。不仅能也能极大提升农产区的整体竞争力,也能避免更多的内耗问题出现。

  这对于东北的蓝莓产业,也是一种不错的启发。那些1.5元/瓶的蓝莓汁,代表着急需改变的传统农业模式,也代表着中国农产业链还存在着巨大的优化空间。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中国广东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