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溶洞中的“小白龙”

溶洞中的“小白龙”
2020年09月17日 13:16 新浪网 作者 佳佳面食记

  

  洞螈又称盲螈、欧洲盲螈,是一种两栖类动物,几乎完全是水生的。栖息于第拿里阿尔卑斯山脉石灰岩溶洞的地下水脉中,分布区域从意大利第里雅斯特附近的伊松佐河盆地,穿过斯洛文尼亚南部、克罗地亚西南部,最远到达赫塞哥维纳。

  这个物种也是洞螈属下的唯一一个种。此外,它是欧洲唯一属于洞螈科的生物。

  

  

洞螈长度20-30厘米,但也有部分个体的长度可以达到40厘米,雌性较大。

  

  洞螈有着像蛇一般细长的身体,躯干是圆柱状的,粗细大致一致。在各肌节(myomere)的界线上,有间隔一致的皱纹将躯干分成几段。

  

它的尾部相对来说较短,较为扁平,且被一片薄薄的鳍包围。四肢纤细,前肢三指,后肢二指。

  

  洞螈的皮肤中缺少色素,全体除了终生存在的三对外鳃为鲜红色外,其他部分均为白色。如在日光下饲养数月,眼和皮肤初为灰白色,后均变为黑色。

  这种动物最值得注意的特征是为了适应洞窟里的黑暗生活而作出的种种调整。例如,洞螈退化的眼隐于皮下,使它看不见。幼年时洞螈的眼睛正常,但是发育很快就停止了,并开始退化,经过四个月的发育最终萎缩。虽然眼隐于皮下,但是仍然具有感光的能力。

  洞螈的亚种黑洞螈(Proteus anguinus parkelj),眼睛则发育正常没有退化,具有视觉。但是其他的感官较弱。

  

  

图为:洞螈的亚种黑洞螈

  

  洞螈眼睛退化,却能保持敏感性,得力于非视觉感觉系统。

  

  • 洞螈的皮肤可以感觉到光线的变化。

  •   通过鼻腔和口腔能够感应水中极低浓度的有机化合物。

  •   内耳可以接收水中声波,识别和定位猎物的方向。

  •   另外洞螈可以感受弱电场,能够利用地球磁场对其自身进行定向。

  视频-溶洞中的洞螈

  

  

  洞螈适宜生存的温度为8-11摄氏度,一种溶洞中的掠食性动物,以小甲壳类动物、蜗牛和水生昆虫为食。它不会咀嚼食物,而是将猎物整个吞下。洞螈会一次进食大量的食物,之后转化为脂肪在肝脏中存储。

  

  在食物不足时消耗这些脂肪和降低代谢率,在特别严重的境遇能吸收自己的组织以求自保。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洞螈可以存活10年。

  

  

水中游动的洞螈

  

  

  由于食物的稀缺,在求偶和捍卫领土时,雄性之间相遇后通常只展示一下自己,因为战斗太耗费能量了,这也是对地下生活的行为适应。

  洞螈的求偶仪式,大概是它们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几次剧烈运动,雄性在自己的领地内分泌出吸引雌性的信息素,当雌性接近时,开始围着她转圈,用尾巴扇击她。然后,雄性开始用鼻子触碰雌性的身体,雌性跟随后,意味着求偶成功。整个求偶仪式在几个小时内重复几次。

  

  

  成年雌性洞螈平均每12.5年繁殖一次,雌性每次可以产下约35枚卵,最多时可达70枚,卵隐匿与水下岩石之间。在10摄氏度的温度下,孵化期为140天,在冷水中的发育较慢,在较热的水中则较快,在超过15摄氏度时很难发育成功。

  

  洞螈是特殊的两栖动物,它们幼态持续,保留幼体的特征,洞螈的幼体的鳃外露,且一直留存到成年。洞螈14岁才能达到性成熟,有记录的寿命最长可达58岁。据估计,野生洞螈的最大寿命可超过100岁,平均寿命约为68.5岁。

  

  

  洞螈是斯洛文尼亚自然遗产的象征,斯洛文尼亚境内的波斯托伊纳岩洞(Postojna cave)是洞螈等稀有生物的栖息地,它成为洞窟生物学(speleobiology)最早的诞生处之一。

  

  洞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波斯托伊纳岩洞带来了很大的名气,原因是斯洛文尼亚政府利用了勃兴中的生态旅游,推广波斯托伊纳及其他喀斯特地形区的观光。在波斯托伊纳岩洞的观光路线中还包括了一趟探访洞螈展示馆(Proteus vivarium)的行程,那里有洞窟生态系统各层面的展示。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