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文史记忆丨老金华城里的“秤杆业”

文史记忆丨老金华城里的“秤杆业”
2020年10月27日 13:55 新浪网 作者 浙江融媒体

  杆秤业在老金华城里百工圈中算不上是个大行当。从事这一行的基本上来自闻名全国的衡器之乡,永康古山、方岩一带。在金华以小码头徐恒昌秤店徐跃水、醋芳岭大同秤店徐荣品及其店开在状元坊的两亲家徐小木为代表的杆秤手艺人;还有几个在上浮桥、东市街、河上桥穿街走巷钉秤的。就是这帮从永康方岩双门村来金华开创杆秤业的拓荒者,总共不到10个人。

  当初来金华开创杆秤业圈的第一代手艺人,已经基本离世,他们的儿孙辈中继承父业的也所剩无几,大费周折有幸找到了当年号称金华秤业老大的徐跃水儿子徐跃东,他现在通济街上开了一家卖铁器杂贷的小铺。他跟我简单地介绍了他所知道的他父亲这一辈在小码头做枰的情况,由于他多年未再从事杆枰行当,具体情况他也说不明白,他介绍我们去找徐荣品外孙徐志华。因为他是第一批来金华做秤的几个中歇手最晚的一个,不过,听说徐志华身体不好,能不能说不一定。所幸找到徐志华后他虽然患病在身,身体虚弱,但记忆力还可以,凭着记忆介绍了他所了解的金华杆枰业的基本情况。

  当时在金华城里市场上通行的杆秤主要分钱秤:供秤名贵药材、金银细软等用;手秤(含盘秤):100斤以内5斤以上的皆称手秤;杠秤:100斤、150斤、200斤的称杠秤,300斤的称“大令”。“大令”都是供米行、柴行、码头、仓库大宗货物进出称重用。

  杆秤大部分还是为了满足老百姓日常生活所用。20世纪40年代初,随着徽商在金华创业渐成气候,促进了金华商贸业的发展,杆秤业随之得到了发展,小码头、醋芳岭、西市街等闹市区秤店纷纷面市,而且生意不错。据徐志华回忆,当时因为生意好,每个月总要几次到永康方岩金岗龙采购制秤零件,日本人来了后生意就没法做,杆秤业迅速萧条。

  徐志华说,别小看一杆小小的秤,制作工序并不简单。整个工序要四五十道。

  首先是选料。做秤用的木材非常考究,一般选用柞树,柘树、这些树的木材共同点是纹路细腻,材质坚韧。这几种木材因其材质坚韧,古时候曾大量用来制作良弓或车辕,前秦《考工记》里曾有详细介绍。而这些木材在选作秤杆之前,还得经过半年的冷水浸泡,然后是经过两年的风干与晾晒。经过长时间考验不弯曲,不变形,没有开裂腐烂、空心和虫眼,才能肩负起权衡世间万物轻重的“重任”。应该承认,这种选料标准是理想状态,杆秤业内也承认,实际上杆秤业备料不可能花两三年时间,大多是只要干透,不见裂纹就可以动工制作了。

  第二道是校直。刨杆前先要通过火烤烟熏,分两道校直秤杆;

  第三道是刨杆和打磨秤杆,用砂轮反复打磨。 

  第四道装钮。一个翻钮,两个天平。翻钮与两个天平间的矩离怎么定,决定了这杆秤下一步斤、两秤花位的布局,是关键工序。这三个钮装好后,随即在秤杆头、尾端镶铜皮。

  第五道是测准星,量尺寸。主要是用砝码在秤杆上测出斤两的位置。

  第六道是钻孔、装铁钮(麻钮);根据测验出来的位置为装铁钮(麻钮)钻孔。

  第七道是分秤,割秤花;师傅杆秤上测好的斤两及逢五、逢十,也有逢二进的重量位置凭借手上的技艺,在秤杆上刻画出诸如十二生肖、梅兰菊、孔雀、凤凰等图案,涂上金银色,作为计量读数的标记。

  第八道镶秤花,用铜丝或铝丝;称药材或贵重细软的会用纯金白银丝镶嵌。

  第九道磨平,上色;用绿矾配一种化工染料,使秤杆呈棕黑色。

  第十道抛光;用猢狲珠,金华人称“老哑珠”(山上可采,中药店也有售)反复搓擦,让枰杆锃亮、光滑。

  因此,一杆秤这么多工序,一个人一天只能做2—3杆秤,熟练的师傅也不过做五六杆,徐志华自豪地说他一天能做20杆秤。如果按当时的售价,杆秤平均10元/杆,这在当时也算是不错的收入;要是每天能有一两杆“大令”(30元一杆)那就更可观了。

  金华的杆秤业在20世纪50年代走上了合作化道路,成立了“衡器合作社”。之后随着工业经济的升级换代,磅秤、电子秤等现代衡器在经济及人民生活的日常活动中,得到了普遍应用。杆秤业也在这种文明社会的迭代、更替中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但是杆秤业作为一种历史存在,它对于社会进步、给人民生活曾经给予的许多方便和美好的回忆,仍然值得金华人民怀念。

  【后记】“小邹鲁”金华,文化资源丰富、地位独特。为充分挖掘、展现这一丰富的资源,提升浙中生态廊道的文化内涵,金华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联手浙江新闻客户端共同推出“廊道上的文史记忆”,寻找八婺共建共融共享共赢的文化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