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中央美院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重新思考设计教育的未来

中央美院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重新思考设计教育的未来
2021年06月03日 18:09 新浪网 作者 人民资讯

  2015年,从一道关于棒棒糖的“神奇”考题开始,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走上了教学改革之路。近六载过去,设计学院的教改通过从1.0到5.0的升级,完成了由“理念”到“系统”再到“范式”的深化过程,并依旧在年复一年中不断实现深度的蜕变。

  作为中央美院设计学院教改的背后推手,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一路引领和实践了改革的设计与落地。他曾说:“今天是一个以‘不确定’为确定的时代,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设计教育的未来。”扩展“大设计”教育新格局,拓新设计教育认知新层级,力图将设计学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领导力的创新教育和科学研究体系,构建全球设计教育共同体,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科的使命和未来。

  转变人才识别方式 培育新时代新人才

  在宋协伟眼里,教育是面对未来挑战的先行者,而构建一个能够适合未来发展的教育体系,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首要而紧迫的任务。他坚信:好的教育能创造改变世界的人,树立人类命运最高价值使命,创新研究引领产业发展。

  “以创造未来作为己任,是大学教育的初心与使命。”宋协伟说出了自己对大学教育的价值解读,“大学教育重要的不是在于培训技术,而在于培养和树立一个人良好的社会价值观、生活价值观、人格价值观,构建一些新型产业的创新人才。”

  2010年,宋协伟担任设计学院副院长,主管教学。他查阅了学院的教学设计相关资料后,发现过去十余年间学院的教学框架几乎没有变动,招生考试题目也千篇一律,沦为了考前班用来赚钱的应试套路。宋协伟内心产生了强烈的不安,他作出判断,设计学院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而在设计学院的艺考中给考生发一根棒棒糖,要求他们进行写生、创作、再设计,这就是宋协伟提出的主意。

  2015年横空出世的“棒棒糖”考题,考核了考生如何更好地表达生活体验以及分析与再设计的能力。之后,设计学院每年的考题形式都让人耳目一新:2016年的“转基因鱼”,考察重点转移到了社会发展的焦点问题,以及对人类未来生存问题的思考;2017年的“答案在风中飘荡”,则把国际领域内的社会文化包容性问题摆在了每位考生面前。从2018年的“幸福指数”,2019年的“我的群体”,到2020年的“面向关系”,再到2021年的“画出你的大脑世界”——几个题目背后是一套严密的思考逻辑,由单一技能层面的考核转向以专业为基础的社会探讨和问题思考,代表着中央美院设计学院人才识别方式的不断创新。

  “在未来社会我们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并能通过设计思维与社会语境进行对接的包容性人才。因此我们希望去选拔真正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且已经具备一定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的学生。希望考生不仅为求学而来,更要为实现个人价值以及怀抱对社会文化价值传播的责任感而来。”

  宋协伟强调了设计学院的教改理念,以及在人才培养上的目标、诉求和愿望。“我们希望学生在这个变化成为常态的时代,拥有独立的意志,完整的世界观,并懂得不断重塑自己,培育、锻炼他们改变人类世界的魄力、洞察问题本质的判断力、为理想付诸实践的行动力、面对挑战与困境的定力。我们也将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备研究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能力的,能服务于社会、面向未来、能学习一切、适应一切的一流人才,培养更多行业的领导者,以及培养行业规范的制定者。”

  引领教学改革实践 探索未来设计教育

  在宋协伟的构想中,教学改革本质上是一项系统性的改革,而设计学院的教改要做的事,是随着时代的改变重新定义“设计”与“设计教育”的概念,突破传统产业设计沿袭下来的结构,提高师生的国际视野、让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学习、共享教师资源、使学院空间流动起来,拓展设计教育全域资源共享。

  “随着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的不断推进,设计正在转化为一种无边际的社会实践。未来的设计教育, 不再只是单纯的造型设计教育,而应该是多学科、跨领域、无边界的教育形态。”宋协伟这般解读对未来设计教育的看法。

  作为一套庞大的系统性工作,中央美院设计学院的教改底层逻辑是: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的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打破专业壁垒、重组学科交叉、全面深化改革。

  宋协伟介绍,设计学院教改最核心、最艰巨的部分,是打破传统学科的专业壁垒。他说:“如果把专业学习往单一化方向发展,确实能够培养一个人高级的技术能力,但是培养不了他多元的创新能力。在当下的智能化时代,美学形态已经不足以满足今天和未来的产品使用了,我们需要改变产品的功能,将多种元素重新拼接,用各种技术、各种文化、各种知识来重新组织一套新的系统逻辑。”

  他常用九个盒子来比喻目前设计学院内的九个专业——在过去,这九个盒子看似好像互有关联,但实际上却完全封闭、各自为营。为了打破盒子间的壁垒,实现跨学科教育和交叉学科教育,设计学院开启了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并在课程结构上加大了通识课程比例,增加了数百⻔启发性的新课程,且进一步设置了“开环计划”以提高学生的选课自主性。宋协伟表示,这些改革举措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向自我计划、主动学习转变。

  除此之外宋协伟补充说,为了能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教学,设计学院将教学空间进行了整合,在2018年底完成了大规模改造。体现教师资源整合后的大办公室;倡导知识共享、二手书免费流动的开放图书馆;实现教学过程全透明的公共教室……教学空间的改造依托教改后的体系进行,拥有而不占有、提高空间使用率是空间改造的理念。学院各个角落的空间都通过共享与流通实现了功能激活,在极大提高空间使用率的同时,提高和完善了教学安排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由性、自律性和计划性,也营造了学术上的良好气氛。

  从人才识别的高考命题创新,到强调通识、人文与人工智能的基础教育,到以全球问题为导向,锚定人类未来发展模式的新型学科体系建设,再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开环教学管理体制改革,设计学院以“战略设计、科技设计、设计思维、产业设计、设计理论”为基本架构,重新构建了大学科体系。可以说,中央美院设计学科已经建立起具有央美特色、中国文化基因的设计教育体系,并产生了一定影响。其教学改革目标、方法与方案的系统性创新,也成为了中国设计教育的典范与学习样板。

  当然,改革的追求永远和困局相伴相生,比如打破学科边界的选课机制就曾遭遇不小的阻力,抵触的情绪部分来自于改革对旧有利益格局的触及。“阻碍恰恰证明了改革的必要性,我始终有信心坚持做正确的事。”宋协伟说自己并没有妥协和让步,他经常老师召集起来开会,反复解释改革的初衷和目的。

  “我们教学改革的最高口号,是一切教育以学生为核心。”他强调说,“改革虽然辛苦,但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成长,见证了学校的变化,收获了社会的肯定,也要更加坚定使命责任之心。”

  建设国际合作平台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通过数年的教学改革,中央美院设计学院以丰富的交叉学科资源和开环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为学生呈现国际前沿视角,引导他们了解大设计时代的全貌,帮助他们与人工智能、生态问题、社会治理、创新工程、健康关怀等领域充分架接,从而拥抱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历史机遇和不确定性。

  “我们正处于一个大设计时代,大技术改革时代,大经济时代。作为‘双一流’艺术院校和国内顶尖的设计学院,我们应该担当设计学科发展的风向标。”心怀满腔热情和责任感的宋协伟感叹,当下可谓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疫情给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带来了持久冲击,同时也激发了更多关于生态、健康、安全、人文等领域的反思和警觉,所有的教育领域都面临着空前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传统学科边界的壁垒会被进一步打破。为建立重大变局和全球灾难的响应机制,发展如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领域的新型产业,学科的交叉必不可少,而艺术、设计也将参与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宋协伟分析说,“其次,正如陈宝生部长所言,‘教育应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艺术教育将更加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成为人文关怀、产业创新与社会变革的纽带。”

  对此,中央美院设计学院也做了不少尝试。2017年底,设计学院启动了时间跨度长达一年的“未·未来”全球教育计划,通过“激活创新”“青年之为”“教育不在”三个阶段,以及持续性的主题分享、圆桌对话、教育实践、校长论坛等活动形式,重新审视当下社会语境中的艺术和设计,深度探讨与拓展未来教育议题,重新定义未来艺术设计教育新模式。

  作为“未·未来”全球教育计划的策划人,宋协伟喜悦地表示,通过“未·未来”全球教育联盟等国际合作平台的建设,建构起了以中央美院为基地与枢纽的全球设计教育协同创新平台,培养了大量在中国设计领域有影响力的人才。

  他补充说,中国艺术教育应依托研究型大学的平台,与其他大学建立合作机制,释放高校基础研究潜力,找到有共同兴趣的问题,以项目的形式组织起来,搭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全球科技开放合作平台,来一起应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问题。

  “我们会在接下来的发展中超前布局未来,以培养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性人才为目标,更加注重人的通感能力的全面提升,鼓励设计师们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寻求社会和谐的全面发展。通过链接当下与未来的学科建设,不断探索如何应对新时代的形势变局、产业变革、危机与挑战,将设计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等其他专业集群相融合,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提出的新命题、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中,创造新方向、新标准及新价值判断,并通过设计的战略、模式、改变来引导世界向好发展。”宋协伟说道。

  胸怀千秋伟业,恰似百年风华,中央美院设计教育改革在党的百岁生日之际,有信心为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在未来,时代问题的变化不会停歇,危机与挑战也不会停歇,因此教育改革也将秉承初心、砥砺前行,永不停歇止步。

  (张明泽 罗艺超)

  来源:民生网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