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474理上网来丨厚植优秀生态文化 助推滇池流域生态文明建设

474理上网来丨厚植优秀生态文化 助推滇池流域生态文明建设
2021年06月12日 17:53 新浪网 作者 人民资讯

  来源:云南日报

  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杨慎在《滇海曲》中这样描述滇池:“湖荡鱼虾晨积场,市桥灯火夜交光。油窗洞户吴商肆,罗帕封颐僰妇妆。”这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富庶滇池的历史场景,更成为昆明人心目中母亲湖的模样。

  千百年来,滇池流域先民一直与滇池和谐相处,这得益于他们在不损害自然的前提下求得生存与发展的生态智慧:比如“近山不可枉用水,靠山不可枉烧柴”等谚语中的生态观念;比如“抓大放小”的捕鱼古训;比如明代成形的治理滇池水患的海口河“岁修”制度;比如秋冬农闲时在草海捞取水韭菜等海草及底泥堆晒在湖畔,用作种稻底肥等生态经验……这些渗透在先民生产生活、观念和制度层面的生态智慧正是滇池流域生态文化的根基。

  昆明是一座因滇池而建,也是因滇池而变的城市。滇池哺育了昆明城,并影响和塑造着昆明的城市气质与形象。“滇池清、昆明兴”,这是人们经历滇池被污染、生态被破坏、昆明城市形象受到严重影响的惨痛教训后形成的共识。水污染治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告诉我们,如果把污染治理的举措仅局限于“物”的层面,而忽略了“人”的层面,不从社会和文化层面寻找治理途径,根治污染是很困难的。为巩固提升昆明市多年来滇池工程治理的成果,建议在“十四五”期间,挖掘、保护、传承、植入、践行生态文化,进一步推进滇池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在滇池大地继续书写崇尚自然、保护资源、永续发展的时代故事,兑现我们不负先人、无愧后人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担当。

  一是加强生态文化研究,形成新时代生态文化成果。扶持、支持有关生态文化的研究机构,组织相关专家开展生态文化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既注重挖掘滇池山水、农耕、渔猎、民族等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化资源,充分汲取前人生态智慧,进一步丰富滇池文化、花文化中的生态文化内涵;也要总结归纳滇池保护治理的实践经验,把历史积淀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生态认知提升到理论高度,形成一批新时代的滇池生态文化成果和文化产品,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思想支持。

  二是助推生态文化传播,开展全社会生态文明教育。把生态文明有关知识和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滇池保护》中小学教材的基础上,编写一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通俗教材,进入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课堂;不仅将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内容纳入党校干部培训课程之中,还要重点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农村居民等群体的生态文明教育;不仅开展理论教育,还要通过村规民约的修改完善、各级各类“河长”巡河等实践活动,增强生态文明教育实效。

  三是塑造生态文化品牌,打造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典范。以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为遵循,切实推进西山区乐居村,呈贡海晏村、古城村,晋宁石寨山等滇池流域古村落的保护;在自然生态环境整体保护较好、具有民族传统文化典型特征的村寨,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博物馆和村寨博物馆;选择具有较好基础的乡镇、村、小流域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在美丽河湖建设中,借鉴西湖保护治理经验,做好调研普查,前瞻性保存一些具有潜在文物价值的历史构筑物,赋予其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功能,助力昆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

  四是彰显生态文化建设实效,强力推进“滇池流域绿道网”建设。近年来以串联城市自然山水人文,服务百姓休闲游憩健身,促进城乡绿色协调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绿道建设,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欢迎。如南京环紫金山绿道、上海黄浦江滨江绿道、武汉东湖绿道、广东南粤古驿道等绿道。“十三五”期间昆明市相关规划中也涉及了绿道建设内容,但推进工作不尽如人意。建议强力推进“滇池流域绿道网”建设,通过绿道串联起散落在滇池流域的湖滨湿地、公园、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等一个个生态文化资源,让绿道为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春城花都和大健康之城三大品牌建设加持助力。

  五是发挥生态文化引领作用,在环湖区县探索开展GEP试点工作。所谓GEP是指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即生态资产提供的生态产品与服务价值总和,是生态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资产对人类福祉的主要贡献。2016年普洱市开展了GDP与GEP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机制探索,并在2018年发布了普洱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成果。建议在前期入滇河道生态补偿制度的基础上,在环湖区县和昆明市的水源保护区开展GEP即生态价值核算试点和研究工作,以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新路径,为进一步推进滇池流域绿色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也为全市乃至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

  本文来自【云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