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奥运地标:从森林体育场到冰丝带

奥运地标:从森林体育场到冰丝带
2021年07月24日 10:23 新浪网 作者 人民资讯

  7月23日晚上9时许,东京奥运会主场馆国立竞技场内,赛场中央的地面闪现出全新的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

  被称为“森林体育场”的国立竞技场,占地面积19.2万平方米,可容纳6万名观众。连日来,国立竞技场成为一个新的热门打卡地,经常可以看到东京市民和游客慕名而来拍照留念。

  

  图为隈研吾建筑作品全集中的新国立竞技场的设计手稿图

  “森林体育场”这一设计理念,由日本建筑师隈研吾带领的团队提出。场馆周围栽种了约4.7万棵植物,远远看去,整个体育馆都像被树木所包围。

  但东京奥运会主场馆最初设计方案,来自于英国建筑师扎哈·哈迪德。由于巨额工费等问题,几经波折,最终改为采用“森林体育场”的设计。除了造价高昂之外,有的日本建筑师将扎哈的设计比作大而无当的“白象”,认为这一设计在奥运会闭幕后,即使当作体育馆都很难使用。

  事实上,很多奥运主场馆都成为代表国家形象的标志性建筑,书写了现代建筑史上灿烂的一页。这些奥运场馆见证了奥运健儿们为实现梦想奋力拼搏的精彩瞬间,带着高光记忆成为城市地标,走近普通民众,从竞技体育走向大众体育。

  23日傍晚,北京鸟巢国家体育馆华灯初上,前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散步和锻炼身体的市民络绎不绝。

  12年过去了,人们惊喜地发现,鸟巢并没有像有的奥运主场馆一样“门前冷落车马稀”。在这里,开展了大量广受欢迎的全民健身活动,使奥运场馆“上得了国际舞台,入得了百姓生活”。群众性体育品牌活动——鸟巢欢乐冰雪季至今已举办十一届,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20万人次。

  据鸟巢的业主单位北京国资公司介绍,自开放运营至今,鸟巢接待中外游客及观众超过3500万人次,举办各类万人以上大型赛演活动320余场次,年经营收入超过3.2亿元,连续多年实现自主盈利,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后奥运主场馆之一。

  

  图为鸟巢欢乐冰雪季现场

  距离鸟巢4公里外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标志性场馆之一。曲面玻璃幕墙外的夜景照明开启后,22条高低盘旋的“丝带”异彩纷呈,宛如速滑运动员冰刀划过冰面的痕迹。

  “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是北京携手张家口申办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时,向国际社会做出的郑重承诺。随着冬奥会脚步临近,中国冰雪运动的火炬正在传递。

  鸟巢等北京奥运场馆的赛后运营与可持续利用,树立了奥林匹克运动与城市和区域良性互动、共赢发展的新典范,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奥运场馆赛后“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的中国经验。北京冬奥会场馆将继续秉承这一理念。

  

  图为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夜景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的冬奥场馆。“冰丝带”内场可以全部制冰覆盖,形成一个无阻碍的12000平方米的冰面。据2008年北京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双奥”场馆建设者宋家峰介绍,一般速滑馆只有一个400米跑道是冰面,但“冰丝带”是一个全冰面设计,整个场心也全部做成了冰面。

  “这样的设计,可以为多种需求的群众健身活动提供硬件支撑。”国家速滑馆体育工艺制冰工程专项设计负责人马进说,“冰丝带”冰面采用分模块控制单元,可将冰面划分出若干区域,根据不同项目分区域、分标准制冰。平日可接待超过2000人同时开展速度滑冰、短道滑冰、花样滑冰、冰壶、冰球等所有冰上运动,为日常大规模的公众冰上健身提供了绝佳场地。

  这也意味着,冬奥会后,“冰丝带”不只是速滑馆,还将成为冰雪运动全民健身中心,成为人民群众体验冬季美好生活的新地标,向世界展示奥运场馆可持续利用的“中国方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周振华 整理)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