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持续攻坚 目标明确 成都力争 “蓝天常见、雪山常现”

持续攻坚 目标明确 成都力争 “蓝天常见、雪山常现”
2021年08月20日 09:22 新浪网 作者 人民资讯

  连日来,因被生态环保部点赞,成都再次上了热搜。

  据统计,过去几年,雪山越发频繁地出现在成都人的阳台外。2017年有50次观山记录,2018年有56次,2019年有65次,2020年,这一数字达到70次。

  “雪山刷屏”的成绩背后,离不开环境治理系列举措,成都正力求让“窗含西岭千秋雪”成为常态。

  持续攻坚 让蓝天白云常驻

  大气污染治理,让蓝天白云常驻,这是群众所盼、民生所系。

  “十三五”时期,成都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大气十条”,印发实施了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大气污染防治年度方案及其考核办法、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等,分年度下达实施计划和考核细则,以优化调整“四大结构”为抓手,连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持续开展夏季臭氧污染防控和蓝天保卫战冬季战役。

  环境空气质量是否持续改善,成都用数据说话。据统计,2018年,成都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51天 ;2019年为287天 ;2020年为280天。

  成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市民也乐于享受生活。无论是街边的一朵小花,还是巷子里的茶馆,成都人总能找到快乐。成都提倡简约时尚的低碳生活方式,就与这座城的休闲气质很般配。

  2020年3月,成都市政府出台《关于构建“碳惠天府”机制的实施意见》,在国内首创提出“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双路径碳普惠建设思路,以全面激发公众、小微企业节能降碳的积极性。

  一方面,通过碳积分兑换的方式,对个人节能减碳以及相关环保行为予以奖励;另一方面,通过碳中和公益行动的方式,使碳减排项目产生的环境效益呈现经济价值。

  除了市民的参与,科技的力量也贯穿在成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不少细节中。

  如何让蓝天白云成为“常驻”的公园城市,以科技治气为例,成都在全国率先开发“大气污染源电子地图”,将27万余户固定污染源企业动态清单标注在上面,提高了固定源点源化率。建立全国首个政府主导的大气污染防控院士(专家)工作站,获批设立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成都基地)、建设中环院成都创新研究院。连续13年系统开展颗粒物源解析工作,是全国唯一连续开展此项工作的城市。

  此外,还创新打造成都“数智环境”系统,在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作为全国六个优秀案例之一被广泛推荐。在西部率先建成大气复合污染综合观测站,自主开发空气质量模式系统,预测预报水平全国领先。

  闭环管控 抓好工业源污染防治

  抓好工业源污染防治,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大气污染的突出难题,也将助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那么工业污染源,对空气质量有哪些影响? 据相关报道,2020年,成都市涉气工业企业约1.7万家,VOCs、NOx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9.5万吨、0.8万吨和0.5万吨,分别占全市排放总量的53%、9%和53%。

  成都市最新污染源解析结果显示:工业源对PM2.5的综合贡献为18.8%,是仅次于移动源和扬尘源的第三大源;对夏季臭氧生成贡献为26.3%,仅次于移动源;工业源排放的NOx直接影响环境空气中的二氧化氮浓度。 为强化工业源防控 ,成都实施了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 。

  据悉,今年以来,成都深入推进燃煤清零行动、落后产能淘汰和重点行业深度治理等工作,在前期已全面淘汰了小水泥、小火电、小石灰窑,整体退出了煤炭生产、烟花爆竹、钢铁长流程冶炼、印染行业及砖瓦轮窑的基础上,完成最后2台燃煤锅炉淘汰,实现了全市燃煤锅炉清零,动态清理处置“散乱污”工业企业68户。

  然而,形势依旧严峻,产业绿色发展水平不够、水电优势未能充分发挥、重点行业VOCs排放总量大、源头替代工作推进较慢等问题仍然存在。

  为此,成都大力实施源头替代、工艺升级、末端治理等深度改造,打造15家绿色生产标杆企业,指导1200家重点行业企业编制“一厂一策”应急减排方案,开展制药、包装印刷、家具、人造板制造4个行业4000余家企业绿色化发展绩效考核,面向社会公开招募260余名专业环保志愿者,对4600余家小微企业开展VOCs治理“义诊”帮扶,制定印发家具制造、包装印刷等8个行业小微企业VOCs治理系列手册,帮助企业提高废气收集率、治理设施同步运行率和污染物去除率。

  目标明确 实施生态惠民示范工程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创造更多普惠生态产品是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营城聚人之根、美好生活之本。

  数据显示,今年1-7月,成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67天,同比增加14天,优良率78.8%。那么,如何才能让“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常态?

  据了解,在“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中,成都明确目标,将实施生态惠民示范工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致力营造生态惠民场景,使人人都享有生态绿色、文明和谐的宜居环境。

  按照成都发布的《生态惠民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到2025年,成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优良并稳定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增强,山水呼应、城园相融的城市轮廓逐步显现,绿道蓝网、天清气朗的城市新形态基本形成,市民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擦亮诗意栖居“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品牌。

  为此,成都将实施“锦城蓝天”提升行动,以降碳为总抓手,实施大气污染源分类防控,推进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等结构调整,强化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 和其他面源污染治理,以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为主线,开展多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协作,推动区域协同减排。到2025年,成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以上,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实现“蓝天常见、雪山常现”。

  此外,成都还将实施“青山映城”提升行动,推进龙泉山生态提升、龙门山生态修复和大熊猫生态廊道建设,加快实现“青山映城、草长莺飞”;实施“天府蓝网”建设行动,构建“一核一环,三江九带,三级四类”天府蓝网整体格局,打造幸福河湖中国案例;实施“天府净土”巩固行动,以严守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底线,有序开展土壤污染风险防范和治理修复,统筹土壤固废污染防治,提升土壤污染防治能力,确保“土净地美、安全可控”。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