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先心病患儿的“心”希望:微创方案与生物瓣膜带来更长生命周期

先心病患儿的“心”希望:微创方案与生物瓣膜带来更长生命周期
2021年08月31日 16:05 新浪网 作者 人民资讯

  先天性心脏病血管病,简称“先心病”,是所有新生儿先天性出生缺陷中最常见的一种畸形。该病患儿心脏解剖结构异常,从而造成循环和呼吸系统功能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甚至死亡。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版)》(下称报告)显示,该病在婴幼儿时期的死亡率会达到20%-30%。不仅如此,先心病会给人体带来潜移默化的损伤。因此,越早得到治疗,患儿预后获益越好。在这些冰冷的致死率面前,及时有效的救治显得尤为关键。而对那些先心病患儿的家庭来说,掌握适当的科普知识也是陪伴患儿健康成长的必修课。

  这正是李守军和张戈军多年来一直坚持免费普查和科普工作的主要原因。

  8月27日,由迈迪顶峰牵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小儿心脏外科中心主任及小儿心外科一病区主任李守军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副主任兼结构性心脏病一病区主任张戈军教授通过《人民名医》带来一场关于先心病的直播课,旨在分享先心病治疗新技术新理念,帮助更多人认识先心病的危害、了解先心病治疗方法,树立早筛查早治的疾病管理理念。

  先心病高居新生儿缺陷首位

  在生活中,先心病距离每个家庭都并不遥远。

  李守军称:“近年来,临床遇到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已为0.6%-0.8%,高居新生儿出生缺陷首位。”

  上述报告中有一组数据,清楚记录了我国新生儿先心病的发病情况。报告显示,我国每年出生的新生儿中患各种先心病约有15万-20万,且该病检出率只有2.4‰-10.4‰。即每1000名新生儿中有2到10人被发现患有先天性心脏畸形或缺损。

  李守军坦言:“目前85%以上的先心病患儿病因不清楚,现阶段已知的患病原因包括在孕期和孕前接触感冒病毒、环境污染和辐射,还有少部分的遗传原因。”

  在不可控的发病原因面前,患儿家长能做的只有科学筛查,尽早发现尽早治疗。

  “一般在孕期4个月-5个月左右即可检出儿童是否患有先心病。如未在胎儿期检出,出生后通过观察氧饱和度及听诊也可成功筛查90%的先天性心脏病,也可通过心脏彩超进行进一步确诊。如果胎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家长也不必过分恐慌,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以便确定最佳干预治疗时间。目前外科手术及介入疗法均可对先心病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李守军给出进一步建议。

  微创方案与生物瓣膜带来更长生命周期

  先心病患儿的心脏结构畸形表现多种多样,其中最为危重的当属法洛氏四联症。数据显示,大约每2000个新生儿中就有1例患病。重症者中,有25%-35%的患儿在1岁内死亡,50%死于3岁内,70%-75%死于10岁内;未经治疗的患儿死亡率达90%。

  因此,“救治一个先心病患儿,就能挽救一个家庭”成为小儿心外科医生们长挂嘴边的俗语。这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是全球外科医生致力探索、解决的难题之一。

  长久以来,手术治疗是法洛氏四联症的基本疗法。其治疗术式以根治性为主,针对不适合根治术的患儿,则先行姑息性手术,以便改善症状后,再行根治手术。“现在的手术技术已经发展的得较为成熟。绝大多数患儿术后均能恢复健康。针对儿童法洛氏四联症患者,六个月到1岁是治疗的最佳时期,95%以上的病症均可根治,但还需要定期复查。”张戈军介绍道。

  而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于临床。介入技术在先心病治疗中发挥出新的角色和作用,进而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飞速提升。复杂先心病中的“法洛氏四联症”可以通过内外科的综合治疗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李守军表示:“介入技术可对复杂心脏病的外科手术创造良好条件,同时防止二次开刀的可能性。以法四患者治疗为例,患儿植入支架后,通过球囊将生物瓣膜推到患者病变的肺动脉瓣膜处,重新建立健康的肺动脉瓣膜,解决先天性或获得性肺动脉狭窄问题。”

  由此可见,从传统开胸到瓣膜植入,医学的发展为疾病治疗带来了无限可能。

  在未来,先天性心脏病治疗还会有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两位教授提到,一是微创趋势,包括大力发展介入治疗,以及外科手术也在向小切口、微创化发展;第二是用生物材料替代人工材料,生物材料将增加和人体组织的相容性,避免二次开刀的情况,可以覆盖更长的生命周期。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