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百条红色精品线路 | 体验从“两弹一星”的国防科工成果到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科技“魔法”

百条红色精品线路 | 体验从“两弹一星”的国防科工成果到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科技“魔法”
2021年09月01日 18:18 新浪网 作者 人民资讯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从未远去的荣光。在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为了强国之梦,“两弹一星”英雄群体用汗水、青春、热血乃至生命,筑起新中国的安全屏障,创造了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迹。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同一时期,我国还先后成功发射了常规导弹和核导弹。在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没有专业人员,科技工作者就进行突击培训,以老带新;没有图纸,就自己动手绘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正是“两弹一星”事业取得成功的立足基点;“两弹一星”事业是成千上万名科技工作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勠力同心创造的奇迹。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是“两弹一星”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两弹一星”科技工作者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宝贵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广大科技工作者还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两弹一星”的国防科工成果到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科技“魔法”,7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史也是一部当代中国科技进步史。当前,如何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科技之光·强国之路”精品线路涉及中国科学院的教育基地、实验室、科技馆、纪念馆等,展示科技强国成果,让游客近距离感受科技力量,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科技之光·强国之路”精品线路

  中国科学院大学“两弹一星”纪念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风洞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党员教育基地——中科算维智慧科技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党建基地

  景点名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两弹一星”纪念馆

  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是中国科学院利用怀柔火箭基地原址进行改造建立的,始建于1958年。基地的任务是探索和开发用于远程火箭的高能液体推进剂和发动机的地面试车工作。2013年9月,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指示,将怀柔火箭发射试验基地建成“两弹一星”早期科研成果展览馆,保持当年的原貌,作为科学院的历史贡献的传承。

  对原址进行改造期间,工作人员组织脚本撰写、展品征集、展馆环境配套施工建设,进行纪念馆内外装饰安装和布展施工,完成脚本文本的保密审查和现场保密审查等,最终完成展馆建设。纪念馆分为中科院与“两弹一星”事业展厅、中科院“两弹一星”历史人物展厅、中科院早期学科历史展厅三部分,展出“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的照片和实物等。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风洞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创建于1956年,是以钱学森先生工程科学思想建所的综合性国家级力学研究基地,在国际力学界享有盛誉,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风洞即风洞实验室,是以人工的方式产生并且控制气流,用来模拟飞行器或实体周围气体的流动情况,并可量度气流对实体的作用效果以及观察物理现象的一种管道状实验设备,它是进行空气动力实验最常用、最有效的工具之一。风洞实验是飞行器研制工作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在航空和航天工程的研究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工业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在交通运输、房屋建筑、风能利用等领域更是不可或缺的。这种实验方法,流动条件容易控制。实验时,常将模型或实物固定在风洞中进行反复吹风,通过测控仪器和设备取得实验数据。

  为使实验结果准确,实验时的流动必须与实际流动状态相似,即必须满足相似律的要求。但由于风洞尺寸和动力的限制,在一个风洞中同时模拟所有的相似参数是很困难的,通常是按所要研究的课题,选择一些影响最大的相似参数进行模拟。此外,风洞实验段的流场品质,如气流速度分布均匀度、平均气流方向偏离风洞轴线的大小、沿风洞轴线方向的压力梯度、截面温度分布的均匀度、气流的湍流度和噪声级等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并定期进行检查测定。

  众所周知,风洞是推动航空航天飞行器发展的国家重器,一代风洞技术决定一代飞行器的研制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风洞实验室位于北京市怀柔科学城。JF12复现风洞总长265米,是迄今世界上最大、性能最先进的激波风洞之一,成就了中国自主研制大型、先进科研装备的先例,开创了中国大型气动实验装备建设由仿制向创新研制转变的新纪元。

  中科算维智慧科技馆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党建基地

  在这里可以先瞻仰钱学森先生、郭永怀先生的塑像,在塑像前驻足悼念,倾听两位老科学家无私奉献、报效国家的事迹。随后参观两位先生曾经工作的办公室,感受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后冲破重重阻力、义无反顾返回祖国,为祖国科研事业甘做奉献的家国情怀。在一件件信件、书籍、证书前,真切感受到两位先生治学严谨、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最后观看郭永怀先生纪录片,当看到郭先生在生死瞬间与警卫员牟方东用身体紧紧包住绝密文件,为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的成功试爆留下了珍贵的关键资料时,感受他顾全大局、献身国家的崇高精神所感动,体会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伟大人民的奋斗。

  (图文部分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责编:杨晓君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