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厦门市集美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纪实

厦门市集美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纪实
2021年09月22日 14:13 新浪网 作者 人民资讯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位于厦门市行政区域几何中心,区位独特、交通发达,总面积27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41.43%,下辖两个镇和4个街道,常住人口74.8万人。

  长期以来,集美区委、区政府坚持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建设“人文集美”,打造“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城市副中心和高素质、高颜值跨岛发展最美新市区”为目标,持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着力构建以机械装备、电子信息、商贸物流、文化旅游、新材料、都市现代农业等六大重点产业链群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先后荣获国家生态区、全国文化先进区、中国创新百强区、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中国工业百强区、全国社会治理创新优秀案例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诸多殊荣,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集美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效

  发电声被工信部评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金越电器入选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国内首款无人驾驶巴士“阿波龙”小规模量产,厦门势拓稀土永磁电机产业园开工。转型升级后,机械装备迈向高端智能,“集美制造”焕发出新活力。2020年全区全年规上工业累计完成总产值1186.3亿元,同比增长6.8%,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03.1亿元,同比增长6.9%。抓牢“生态+农业”文章,围绕“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优质特色农业等都市现代农业。抓好“生态+文旅”文章,文化产业实现新突破,借势金鸡百花电影节落户厦门实施“以节促产”战略,北京文化、凤凰卫视等一批优质企业签约落户,全区累计注册影视企业近700家,“集美集”影视产业总部园区获评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音乐产业艺术综合体“星巢·越中心”对外运营,厦门影视拍摄基地建成投用,成功举办首届电视制片大会,集美区成为影视拍摄热门取景地。2018年~2020年,集美区旅游人次和收入平均增幅均达30%以上。

  存、碧海常在。

  一是创新“定点+移动”空气质量监管方式。依托厦门市首个区级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微站和中科院城环所大气环境观测超级站,对空气质量进行日监测、周通报、月分析,用大数据打造实时监控的“千里眼”,大气污染监管高效精准。引进监测车,开展大气环境污染源移动走航监测,重点监测工地、交通干道、餐饮集中区等重点区域,实时分析工地扬尘、黑烟车、道路扬尘、交通高峰产生颗粒物污染的规律,实现精细化管理。率先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对辖区工地、道路开展“白+黑”“5+2”扬尘防控巡查,通过“集美环保网格化”微信群及时调度解决问题。“十三五”期间,全区空气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经验在全省推广。2018年~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率分别为98.2%、100%、99.5%,空气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稳定在较好水平。

  二是创新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依托河湖长制工作平台,群策共治、精准施策,通过搭建一个平台、采取两种方法、构建三级网格、组建四支队伍、运用五项机制、推进六类项目建设,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道水生态环境。创新河湖管理“河长+警长+驻区检察室”模式,成立厦门市首个区河长办检察室,强化对区域水生态环境管护、流域治理工作的检察监督和司法支撑。三级网格建立了上下联动、协同配合、快捷处置的全流域污染源“一张网”管控防护体系,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工作经验。

  三是破解村庄生活污水治理难题。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距离城区、市政管网较近的138个村庄实施集中纳管治理;位置偏远、无市政管网的70个村庄,创新建设“一座小木屋、一条小溪流、一座小水塘”花园式分散污水处理站,实行分散式治理,实现全区村庄污水治理全覆盖。创新采用“设计+施工+三年运营管理”分散式污水处理站一体化采购建设模式,一揽子解决了工艺选择、运行管理、达标排放、投入资金量大等难题,获评住建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四是创新重金属企业监管模式。作为重金属集控区,集美区强化涉重金属企业监管,建成全省首个涉重金属企业监管模块,及时掌握重点企业产污、治污、排污数据,实现环境监管从问题发现、指挥调度、现场处理到事后评估的闭环管理,实现更加严格的全过程监管,目前已有22家涉重金属企业接入监管平台。这一监管模块获得福建省生态云平台应用典型案例二等奖。

  五是推行多规合一,集约生态空间。集美区严格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集美新城先行先试,立足“四高”要求,以绿色发展为基调,探索海绵城市建设,将低碳、环保、生态、集约理念嵌入集美新城规划建设的每个环节和步骤,构建“一湾两线四片”空间格局,形成具有滨水特色的环湾生态型新城区。

  六是推动转型升级,发展生态经济。以“生态+工业”为抓手,充分发挥集美区中国工业百强区、中国创新百强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基地优势,坚持工业可循环的发展思路,走出一条绿色工业发展新路子。近几年,集美区的康柏机械、航天思尔特等10家企业先后入围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榜单,金龙、正新等4家企业入选全省制造业百强,宏

  集美区以建设“高素质高颜值跨岛发展最美新市区”为目标,以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抓手,把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责任底线,将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任务层层分解,列入目标责任书严格考核,实现了创新性突破,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有益经验。

  坚持规划引领,健全保护制度

  集美区遵循“用最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密法治观,积极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一是保持战略定力。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远景目标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制定并实施了《集美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14-2020年)》《集美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实施规划(2019—2025)》和《集美区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职责分工,扎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在制定集美区“十四五”规划时,对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系统安排,并起草了《集美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印发了《集美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1-2025年)》。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成立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区长任常务副组长的集美区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和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2017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先后114次专题研究、会商部署生态环保工作,明晰各级各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形成纵贯全区上下,横联各行业的组织网络。

  三是强化考核评价。区委书记、区长每年与各镇街、相关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签订生态环保目标责任书,把履行生态环保责任纳入单位年度绩效考评,组织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将考评和审计结果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奖惩和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督促推动各级各部门和党员领导干部守土负责、守土尽责。2018年以来,集美区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评连续三年优秀。

  筑牢绿色屏障,提升环境质量

  集美区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聚焦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实施蓝天、碧水、净土、碧海四大工程,让集美蓝天常驻、碧水长流、净土常

  扎实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在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中,集美区将全力创新生态制度、全域整治生态环境、全速发展生态经济、全面培育生态文化,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创建水平。

  一方面压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推动全区各部门、镇街切实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职责,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任务。提高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快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生态文明制度。

  另一方面坚决打好升级版污染防治攻坚战,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导向,打好蓝天、碧水、蓝海、净土等四大保卫战,持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深化空中线缆、建筑立面、市政道路、公园绿地、地下管网等综合整治,加快构建城市立体化建设格局。坚持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资源重心下移,保持拆除违建高压态势,抓好拆后利用、 新增“两违”治理,采取土地还耕复垦、项目建设、生态绿化、 收储等多种方式,促进“两违”拆后土地的有效管理和利用。在城市发展中,坚持旧城保护、环境宜居、生态和谐相统一,挖掘和利用生态人文资源优势,使城市更具魅力和吸引力。

  同时要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坚持规划引领,一张蓝图绘到底,重新梳理划定生态控制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以打造引领厦门跨岛发展的强劲增长极、滨水特色的环湾生态型人文新城为目标,构建“一心两翼四片”的城市总体空间格局。努力提升生态经济水平,加强二三产联动发展,优化提升机械装备优势产业,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文化旅游、商贸物流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稳步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做大做强“6+N”产业链群。

  进一步普及生态文化理念,持续深入挖掘和丰富“一精神三文化”的时代内涵。增强嘉庚精神影响力,努力把嘉庚论坛打造成促进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心灵契合、文明交流互鉴的精品工程。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宣传生态文明理念、生态环保知识,弘扬生态文化,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杨秀峰)

  来源:中国环境报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图片新闻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