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消费扶贫岂能“一锤子买卖”

消费扶贫岂能“一锤子买卖”
2021年09月27日 09:38 新浪网 作者 人民资讯

  刚刚过去的中秋节,单位工会发放的两件消费扶贫产品备受吐槽。一件是价值百元的五谷杂粮礼盒,里面只有小米、绿豆、玉米糁等几件东西,加起来不过两三斤。况且,包装上的生产日期是今年1月初,12个月的包装期只剩下3个月。另一件山药礼盒,山药又细又蔫,有的表面还长了一层白毛。

  近年来,每到逢年过节,工会购买消费扶贫产品发福利,已成为各级机关事业单位的惯例。这本是一件好事,既可以有效解决帮扶地区农产品销售问题,帮助打开市场渠道,又能满足干部职工的消费需求。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些消费扶贫产品价高质次,和宣传图片货不对板,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干部职工的热忱。有职工称,“这哪里是在消费,几乎成了捐赠”。

  消费扶贫虽然具有扶助性质,但在本质上仍然属于消费行为,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价值决定价格,任何商品都要讲求“一分价钱一分货”。一些消费扶贫产品远远高于市场价格,严重背离其本身的实际价值,难免侵害消费者的应有权益,不利于产品的长期推广。除了单位组织的集中购买外,很难吸引人们自行选购。消费扶贫需要细水长流,不能搞“一锤子买卖”,有关方面必须认真反思。

  一方面,要引导广大群众扭转意识,用市场眼光看问题。过去,一些农户患上了“包销依赖症”,认为反正有帮扶单位埋单,既不担心“质量低被退货”,又不担心“价格高无人买”。这种想法是要不得的,政策性消费扶贫只能扶一时,路还要农户自己走。广大农户要积极发展特色种植养殖,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品质。有关部门也要“扶上马,送一程”,加强商贸物流建设,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

  同时也要看到,一些消费扶贫产品价高质次的背后,是少数中间商在赚差价、“薅羊毛”。近年来扶贫农产品关注度高,帮扶单位采购量大,一些原本只卖普通农产品的商家也打起扶贫农产品的旗号,借此把价格定得更高,销路还稳稳扩大。对此,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扶贫产品目录的动态管理,对于价高质次、以次充好的产品和商家及时予以清理,净化消费扶贫市场秩序。(王琦)

  来源:中工网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