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长得像“肿瘤”:冷冷秋雨后马上迎霜降,玉米地惊现东北高端食材“乌米”

长得像“肿瘤”:冷冷秋雨后马上迎霜降,玉米地惊现东北高端食材“乌米”
2021年10月19日 13:08 新浪网 作者 人民资讯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施雯

  周六霜降,宜进补。

  今天(10月19日)要给大家介绍,一种奇葩的时令高端食材——乌米。

  此乌米非彼乌米,不是南方人立夏要吃乌米饭,而是最近东北小伙伴都在晒的本土特产“乌米”。

  南方人立夏吃的乌米饭,是用蓝莓的亲戚——乌饭树的叶子榨汁染的色。

  北方的乌米,其实是生长在高粱、玉米、黍子上的瘤黑粉病,听起来是不是感觉有点怕怕的?

  比如染病的玉米,棒子会长满白里透黑的“肿瘤”,让玉米看起来一副病入膏肓的样子,但它其实已经升华为另一种更“高端”的食材。

  这种病,你也可以理解成玉米、高粱上长“蘑菇”,因为瘤黑粉是一种真菌,只是人家模样长得像大瘤子,这玩意南方人见了恐怕是不敢下嘴的。

  人家虽然丑丑的但也人畜无害,而且可能味道挺不错。

  这两年,小时新闻记者也一直试图庄稼地里的网红暗黑料理“乌米”,可惜前几年一直徒劳无功。

  为此,我还求助过省农科院做玉米育种的杜龙岗老师,他告诉我:“瘤黑粉病在南方比较罕见,主要发病还是在东北等北方玉米产区。”

  前两天北方冷空气南下,还杂着冷冷的雨水,天刚放晴,我就跑去自己的玉米地转悠,意外发现了肿成两个大的玉米棒子,绿色苞叶里藏着的正是这种奇葩食材“乌米”。

  “乌米”南方难觅的原因,主要跟气候条件有关。

  比如玉米瘤黑粉病,它的孢子不怕冷,冬天就跟黑熊似的在病残体上休眠越冬,到了第二年气候合适,就开始随风摇摆,扩散生长。

  杜老师帮我查了查:这种病菌的入侵适宜温度是26-35℃,萌发的田间湿度高达到98-100%,而生长适宜温度则是20-26℃。所以,在夏季高温的浙江,白天气温往往高于35℃,其实瘤黑粉是无法存活的。

  这次,小时新闻记者地里出现的“肿瘤”玉米,其实完全是拜冷空气和雨水所致。

  地里一共发现了两根病害玉米,我带回家把“肿瘤”从玉米棒子上掰下来,满满一大碗。

  掰开一小块,小新闻记者发现,里面的结构居然神似北京小吃驴打滚,是两层白瓤夹杂一层黑粉,这个黑粉如果一旦散开,这种病害第二年就可能在玉米地复发。

  搜了搜北方的吃法,玉米“肿瘤”的吃法有凉拌、蘸酱,可以清蒸或者清炒。

  不过作为一个南方人,最终小时新闻记者还是没敢下嘴呀。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