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有啥致富密码?周口74岁老大娘家门口就业 年增收过万元

有啥致富密码?周口74岁老大娘家门口就业 年增收过万元
2021年10月19日 18:11 新浪网 作者 人民资讯

  大河报记者 于扬 李玉坤 实习生 郭磊

  74岁的周新英看起来一点都不“老”,坐在村里的渔网加工厂里,她飞针走线缝起了渔网。只需三五分钟,一张半成品渔网便成功“出炉”。靠着这份工作,周新英大娘每天收入四五十元,每年增收超万元。

  在周口市商水县黄寨镇草楼村,像周新英一样的渔网厂工人,还有296名。仅此一项,每年给村民们带来增收总计近300万元收入。

  村里的渔网厂,是一个叫田光辉的小伙子创办的。2013年,在上海从事销售工作的田光辉,放弃年薪近20万的收入,回家创办了这个渔网厂。“当时主要考虑不想在外面漂了,再一个也想尽点绵薄之力,帮帮乡亲们。”田光辉说。

  渔网厂创办之初,就安置了20多名村民就业。此后,随着脱贫攻坚的开展,渔网厂被黄寨镇党委政府纳入“扶贫车间企业”,使得渔网厂驶入了发展快车道。陆陆续续,又有20多名村民进厂当上了工人。同时,由于渔网加工的灵活性、机动性,还有一些村民把渔网半成品拉回家加工,然后再由渔网厂回收销售。由此,又带动了200多名村民实现不出家门就业,人均年增收万余元。

  “渔网编织业技术要求低,生产设备简单,房前屋后就是车间,不受时令限制,不分男女老少,稍具劳动能力的人都可以操作,具有天然的致富优势。”田光辉介绍说。

  30多岁的家庭主妇毕喜杰也是渔网厂的一名工人。此前,她每年过完春节,都到千里之外的沿海省份打工,辛苦一年虽然带来一些收入,但却少了对孩子们的陪伴。2021年春节后,毕喜杰来到渔网加工厂,从事网坠缝制工作,每天收入可达200多元。“收入一点也不比外出打工差,还能顾家照看孩子,我对现在的生活可满意。”毕喜杰说。

  在黄寨镇乃至商水县,像田光辉这样的渔网厂还有很多。它们就像一颗颗散落农村大地的蓝宝石,照亮着乡亲们的小康路,也扮靓着新时代的新农村。

  商水县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魏红向记者介绍说,商水县渔网编织业在短短几年间实现了“华丽转身”,现拥有加工企业336家,从业人员达7万人之多,其中贫困户2.12万人,户均增收1.4万元,年产渔网1亿条,年产值25亿元,占领着全国淡水渔网市场的70%以上,实现了全县23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全覆盖,产品远销10多个省市和马来西亚、俄罗斯等8个国家。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