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光明网评论员:哲人其萎语境下的学与术、学与问

光明网评论员:哲人其萎语境下的学与术、学与问
2021年11月04日 11:18 新浪网 作者 人民资讯

  光明网评论员:昨天(11月3日),著名学者李泽厚先生逝世。

  李泽厚先生是在新中国教育体系里成长起来的一位思想大家,是与其同年代者中少有的一位涉猎广深、其哲思与史论时论可以系统性自洽的学者。但是,甚至在当下学界,如果有人问起“李泽厚是谁”,这也并非是多么突兀的一个问题。“李泽厚是谁”的问题,从某个角度而言,其实正是学术与学问的诸多问题在哲人其萎的时刻被凸显了出来。

  在学术道路上,李泽厚先生可谓少壮成名。其时成名,尤其是在学术思想界发声留名,远非今天一“刷”一“抖”便可能瞬间爆名这般不可思议的简单。当然,回过头看,其实更难的是李泽厚在当时氛围下以及成名后的学术坚守和学问坚持。没有这种坚守和坚持,就没有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过后的思想解放大潮中的《美的历程》《批判哲学的批判》《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等一系列厚积而发的著述。正是这些学术坚守和学问坚持下的思想成果,成了当时学界和思想界的甘露。

  “李泽厚是谁”的问题,在“钩沉”只需动动鼠标的互联网时代并不成为问题。昨天在短时间内涌现出的关于李泽厚的无数文章,不仅可以回答“李泽厚是谁”的问题,还在短时间内速播了李泽厚的思想。不过,反过来看,或许也正因如此,在动动鼠标就可知道“谁是谁”的时候,知识界乃至学界为数不少的人对并不久远的“李泽厚”不知不晓或只是耳闻,则多少也说明学术脉络和学问传承的断续状态。当然,就是因为并不久远,实事求是地讲,当下也远非是为李泽厚的思想成果论长标高之时。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在改革开放之后几十年的思想学术发展史中,“李泽厚”无论如何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标志性思想者。

  昨天许多文章都以“哲人其萎”来形容李泽厚先生的离去。哲人,思想大家,其大者正在于其系统性。在信息检索工具便利了信息获取的时代,系统性思维已为必需,但个人思想体系的建构却愈发难为——且不论其必要性还存在与否。如此看来,哲人其萎,实际上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而萎之哲人也正可成为这个时代标志之一。然而,哲人其萎,其哲思不萎而隆,这才是哲人其萎的应有结局。

  学术与学问,是无数哲人的遗产。学术,学问,都是学在先,而后有术与问。当今世情,节奏飞快,所学越来越为“术”所指引,所学也越来越为现实之“问”而圈定范围。没有专攻的学术和“散漫”的学问,因为不能兑换现实利益因而价值不彰。术有专攻,会产生匠人;学有所问,也会有标准答案。但思想者,则必须产自哲思不萎的环境。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不曲解“储备物资”,关键要看社会基础

  

  [责编:王营]

  来源:光明网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