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芜湖招商引资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芜湖招商引资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2021年11月27日 00:00 新浪网 作者 人民资讯

  2021年既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又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起步之年。一直以来,我市把“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工作的“头号工程”。记者从昨天上午召开的“2021年全市招商引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1-10月份,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招商项目556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168个、10亿元以上项目85个、20亿元以上项目29个、50亿元以上项目9个;新开工亿元以上招商项目533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86个、10亿元以上项目40个、20亿元以上项目17个、50亿元以上项目3个,亿元以上项目签约数和开工数同比增幅均超40%。在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703个,实际到位资金1344.6亿元,同比增长20.3%,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氛围更浓厚

  据市投资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顶格推进,我市招商引资氛围更加浓厚。

  据了解,我市相继召开全市集中调研总结会暨“双招双引”动员大会、全市招商顾问聘任仪式暨产业链招商培训会、全市产业链工作推进大会、招商引资考核办法暨投资要素培训会,规模、层次创历史新高。同时,我市不断丰富招商推介手段,编制“投资芜湖”电子画册、政策汇编,创新制作美食AR地图、“双招双引”宣传片;承办2021年长三角民进企业家联盟峰会,参加2021世界制造业大会、全国知名民企合作交流会、全国工商联女企业家商会走进安徽招商推介会、天津市安徽芜湖商会成立大会、“双招双引”上海推介会,借会招商传播芜湖声音。

  此外,我市招商引资形式更加丰富。强化驻点招商,市级驻京、驻沪、驻深经济联络办拜访企业714家,获取有效项目线索203条,推动项目172个。坚持以商招商,累计聘任市级招商顾问80名,引荐项目117个,总投资额近千亿元。出台《关于大力发展十大新兴产业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新兴产业聚集地的实施方案》,成立航天航空、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创意等市十大新兴产业推进组,着力推动重大产业项目攻坚突破。与中科大共建的新材料与智能制造联合实验室揭牌,南开大学(芜湖)碳中和研究院签约落户。成功引进海尔卡奥斯,赋能本土企业科技化智能化转型。

  成效更显著

  在一系列措施的强力推动下,我市招商引资成效更加显著。

  据市投资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招大引强取得突破。常态化运用“一事一议”政策,破除招大引强配套政策瓶颈,孚能科技新能源电池、奇瑞未来一工厂、比亚迪新能源电池长三角制造中心、会通新材料聚乳酸、奇瑞新能源汽车四期基地、美的厨热智能家电产业园等一批五十亿、百亿重大招商项目签约落地,招大引强成果明显好于往年。

  此外,新兴产业项目加快落户。1-10月份,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新兴产业项目406个,约占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总数的73%,其中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大健康和绿色食品、新材料、人工智能等产业项目均超过40个,新兴产业项目加速集聚。特别是通用航空产业,今年以来已实现产值221.7亿元,产值增速37.2%,高于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28.9%的增速近10个百分点,新签约航天三院海鹰无人机、春光慧谷等项目34个,协议总投资额达245.2亿元。

  同时,我市龙头企业再投资力度持续加大。奇瑞系、海螺系、美的系、信义系等陆续新上转型升级重大项目,信义七期、安瓦新能源半固态动力电池、中科微至智能装备产业园二期、人本精密机器人及新能源汽车轴承、通潮半导体硅耗件制造、海立马瑞利新能源汽车空调及热交换器等一批我市龙头企业再投资项目顺利签约。

  品牌更响亮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真诚服务,我市招商引资品牌更加响亮。

  我市创新品牌活动,举办政企“畅聊早餐会”,搭建政企直接沟通平台,目前已举办29场,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与147位企业家面对面交流,帮助企业排忧纾困。建设人民城市“合伙人”,首批“人民城市建设合伙人”授牌海螺、奇瑞、美的等7家企业,肯定企业贡献、坚定企业信心。

  与此同时,我市创新品牌行动,实施工业企业利润率“提升1%”工作法,成立由市委书记和市长任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小组,设立9个工作组,面向全市300户重点工业企业建立利润监测分析平台,剖析影响利润率提升的痛点、难点和堵点,专门出台方案,采取市级重点“出打法”、作指导,县区重点抓落实、出成效,形成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1%工作法”被国务院通报表扬。

  我市还不断创新品牌服务,全面推行“标准地”制度,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开发区“标准地”改革工作实施方案》《芜湖市开发区区域评估工作实施方案》,按照“事先做评价、事前定标准、事中作承诺、事后强监管”四个工作要求,审批时限压缩至43个工作日,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我市还将对照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人民城市的高标准、严要求,拉高标杆、扬长补短,聚焦重点产业、聚焦重大项目,做大、做强、做优新兴产业集群,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格局,持续补链、强链、延链,激活发展新引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记者 汤荣汛

  来源:大江晚报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