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再现古都繁华商业街!东城这条老街迎来重磅规划

再现古都繁华商业街!东城这条老街迎来重磅规划
2021年12月03日 11:28 新浪网 作者 人民资讯

  导 读

  地安门外大街是中轴线上形成时间最早、形态最稳定的商业街市。“地安门外大街复兴计划”梳理街道空间要素、聚焦历史空间节点等方式,形成以街区更新带动街巷整治的创新示范。

  地安门外大街位于北京老城传统中轴线的北端,东连南锣鼓巷,西临什刹海,南起地安门东西大街,北至鼓楼,跨东西两个城区,全长近800米。因南端原为皇城后门(地安门),故曾名后门大街。

  自元代形成以来,地安门外大街前承皇城、后启闹市,历史上承载的商业功能延续至今,是中轴线上形成时间最早、形态最稳定的商业街市,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前朝后市”的营城理念。承载了北京建都以来的历史变迁,见证了北京老城地区的商业发展。

  《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空间结构规划图

  元代起地安门外大街一带便形成了货物集散、商贾云集的繁华市场,但最初并无固定店铺。

  明代钟鼓楼东移至中心台位置重建(现鼓楼位置),至今仍是北京中轴线北端最重要的标志物之一。

  清代是地安门外大街商业发展的繁盛时期,大街随着商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店铺和字号。

  民国时期,沿街道已经聚集肉市、古玩市、菜市等一些生活市场和特色市场,商业繁盛的景象延续至民国30年,后因社会动荡,商业衰落。

  近现代以来,地安门百货等商业设施凝聚了一代人的老北京情怀。

  1947年历史照片

  过去,地安门外大街两侧建筑风貌样式杂乱、缺少管控,亟待整治提升:地安门外大街是中轴线的重要构成,是北京城市发展沧桑变迁的历史见证。

  “地安门外大街复兴计划”对区域发展沿革及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梳理,打造中轴线文化探访路,融合两侧街区的“什刹海——护国寺——新街口”文化探访路和“南锣鼓巷——雍和宫”文化探访路,吸引公众探寻历史,并带动更多文物开放展示、文化设施共享,进一步增强核心区文化活力与魅力。同时维护北中轴及两侧什刹海、南锣鼓巷地区浓厚的生活氛围,营造活态遗产。

  北中轴“一轴两翼”文化探访路

  遵循“真实性”“完整性”原则,尊重地安门外大街在历史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包括各个时代特征、具有价值的物质遗存。尊重沿街商铺现存建筑材料、工艺、设计及其环境,和它所反映的历史、文化、社会等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及其价值、载体及环境等各个要素的完整性。

  旧式铺面房段历史风貌恢复方案

  在全国首次创新性地以“微整治、微修缮、微更新”为理念,对地安门外大街建筑立面进行保护修缮与提升。设计尊重地安门外大街在历史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包括各个时代特征、具有价值的历史信息。

  一户一策设计档案

  参照房屋立面现状评估,将现状近100处店铺依据改造方式分为“微整治、微修缮、微更新”三类。其中微整治和微修缮的商铺比例约占90%,体现了对历史变迁信息的留存和最小干预。

  第五立面整治后效果图(鼓楼南望)

  鼓楼节点提升视廊管控相关工作,加强视廊两侧建筑高度与风貌管控,以保证视廊的畅通,严格控制视廊控制区内的建筑高度、建筑色彩、街道风貌、第五立面和景观设计,恢复清乾隆图上延续600年的空间格局

  万宁桥节点提升本体及桥两岸景观,加强桥体监测,桥面禁止停车;桥东侧管线入地,东侧绿地改造,改为可以便于亲水的铺地;更新西侧亲水平台,更换西侧亲水平台破损铺装;更换镇水兽保护设施,将用活动式护栏保护。

  地安门节点依据《中轴线风貌管控导则》相关内容,地面铺装或者全息投影展示“地安门印记”;整治管控地安门周边立面。

  清末地安门历史照片

  协同西城区和东城区对核心区规划的落实,主要包括地安门外大街中轴线两侧区域实施项目及周边街区更新实施项目两大类,共7中项,30余小项。

  “一轴、两翼、三节点”——空间布局结构

  地安门外大街是衔接地安门与钟鼓楼的重要历史街道。这片北京最早商业区将呈现千年龙脉老商业街的历史变迁,体现城市发展中的交融性,再现古都商业街的繁华景象。

  地安门外大街夜景鸟瞰图

  本内容首规委办首都功能核心区规划处、首规委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处、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西城分局也有贡献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