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听流亭传奇事,寻峄阳文化情——探访地铁1号线流亭站 追寻流亭、白沙河往事

听流亭传奇事,寻峄阳文化情——探访地铁1号线流亭站 追寻流亭、白沙河往事
2021年12月05日 17:58 新浪网 作者 人民资讯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

  随着地铁1号线的行程,继续城阳之旅。流亭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名字,除了机场,还有美食。而仙家寨所在的汽车北站,也是很多人旅途中的中转站。一座城市的文化,与地名的由来有关,而在所处的地域当中,名人的故事和传说,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深厚的底蕴和生活的气息。本期,我们与专家们一起,探讨流亭的名称由来、机场往事以及胡峄阳、白沙河等传说故事。

  名称由来

  流亭里面有“刘亭”

  跟随地铁,一路疾驰,听到流亭站报站的声音,倍感亲切。曾经,多次进出流亭机场,对流亭有着特殊的情感。因此,当走出地铁,看到老机场硕大的“青岛”二字,还是非常激动。只是,曾经车来车往、人流密集的机场,如今安静空旷,有些落寞。一阵鸟鸣传来,让情绪开始上扬,飞机走了,小鸟来了。

  流亭的历史悠久,古有即墨“南乡”之称,根据1965年出土的陶壶、陶豆等陶器文物表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有先民繁衍生息。那么,流亭之名形成在什么时代呢?

  城阳区党史研究中心编研科曾范军科长说,流亭名字由来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村前有座百斋庵建于唐代,庵前有亭,亭下流水,故以“流亭”为村名。第二种说法是,村落形成于汉代。秦汉时期,设乡以下行政机构为“亭”。《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记载:大率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最初没有明确地名,便以行政机构冠以亭长姓氏做地名。当时,亭长姓刘,就叫“刘亭”,后来演化为流亭。清乾隆版、同治版《即墨县志》“七乡村庄图”均标注“刘亭”也是证据。刘亭、流亭很长时间混杂互用。到了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胡氏来此居住,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周氏迁居此地。清朝时期,随着其他族姓的迁入定居,在东流亭形成了著名的王家胡同、许家胡同、吴家胡同。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流亭以十字街南北大街为界一分为二,街东为东流亭,街西为西流亭。

  也正是因为地名由来的说法不一,在民间,有多种口口流传的传说,民间老艺人宋宗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当年即墨城南三十里处,有一个村子,村里有家姓刘的员外,老伴去世了,家中只有他和女儿瑞仙过日子。早年,瑞仙许给了城子村的钟生为妻。然而,到了婚嫁年龄,钟生因家境贫寒,娶不起媳妇,婚事一拖再拖。刘员外三天两头催钟生娶瑞仙过门,否则退亲。钟生忍气吞声,不停祈求刘员外宽限一段时间,一旦凑足了钱就办婚事。瑞仙通情达理,为了宽慰钟生,偷偷写信约钟生半夜到她家后花园的风月亭相会。管家刘成来到钟生家,见家中无人,得知钟生到东果园村姨母家去了,便赶去找到钟生,把信亲手交给了他。钟生的姨表兄叫曾广寿,是个无恶不作的二流子。当他得知钟生将去私会瑞仙后,心生歹念,吃晚饭时,故意把钟生灌醉,自己冒充钟生,与瑞仙私会。因为适逢夜间,瑞仙把曾广寿当作是钟生,两人情话绵绵,曾广寿趁机霸占了瑞仙。天快亮时,瑞仙从身边拿出一个包裹,里面有二百两银子,交给“钟生”,让他回去置办彩礼,早日完婚。曾广寿虚情假意地许下承诺,趁天不亮,赶紧溜走了。毫不知情的钟生一觉醒来,懊悔不已,自认耽误了大事,赶紧去找瑞仙。临行前,他自觉穿着寒酸,找表兄曾广寿借了件衣服换上。钟生来到刘员外家,请求见瑞仙。两人见面后,瑞仙听声音和动作发现不是昨晚相会之人,知道自己被骗,放声痛哭:“钟生,我对不起你。咱俩来世再做夫妻吧!”说完,朝后花园跑去。不久,刘员外得到消息,瑞仙在后花园的风月亭上吊死了!刘员外如五雷轰顶,料定必有蹊跷,便盘问刘成。刘成把钟生与瑞仙相约私会的事说了,刘员外一听,立刻报了官。时任县令康霖生看完状纸后,询问刘成和瑞仙私会之人的体貌特征。刘成说看穿戴,应该是钟生。康霖生把钟生叫来,钟生表示自己因为与表兄饮酒喝醉没能赴约。康县令命令暂且将钟生收监,听候处理。

  第二天,东果园村突然来了个货郎,叫卖道:“四百尺绸缎二百两银子啊!”曾广寿一听这么便宜,立刻拿出一包银子,要买下所有的绸缎。货郎收下银子,让曾广寿跟他一起到城阳客栈取货。来到客栈,货郎径直走进屋内,对早就等候的刘员外说:“你看看,这包袱和银子是不是瑞仙的?”刘员外一见,放声大哭,指着包袱上绣着的“刘”字说,这是瑞仙绣的。原来,货郎是康县令乔装打扮的,他一听,脸色一沉,立刻命令将曾广寿抓了起来。经过审问,真相大白,钟生被释放。刘员外将钟生留在了自己家中。一天,钟生来到风月亭,睹物思人,放声痛哭,后来沉沉睡去,瑞仙托梦给钟生,让他把自己埋到风月亭下,并改名“风月瑞仙亭”。钟生醒来,马上给刘员外说了,他们依照瑞仙的“要求”,安葬瑞仙尸骨,重修风月亭,改名“风月瑞仙亭”。钟生常年在此守候,直到老死在亭上。感动于二人的真情,人们将钟生与瑞仙埋在了一起。

  多年以后,因为风月瑞仙亭的东边有条常年流水的大河,人们便把它改名流亭,附近的村子改名流亭村。

  其实,这个传说故事对应了曾范军科长前面的两种说法,一个与河有关,一个与姓有关,只是传说将两者合二为一,可见百姓朴素的智慧。

  历史进程

  贸易较繁盛,机场甫谢幕

  流亭,原本是古即墨的一处僻壤,由于位于白沙河北岸,古为南北要冲,白沙河南北的货物很多要通过流亭流转,久而久之,流亭就处在了中转站的地位。

  南来北往的货物,通过船只运送到了流亭,需要马驮人挑运,运到对岸,因此,在白沙河的周边,形成了发达的搬运业、饭店、旅店、酒馆等等。而在明朝万历初期,随着朝廷开放海禁,女姑口又成为对外开放的口岸,这让流亭的商贸活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了万历七年(1579年),东流亭已成为即墨县十二个大市集之一。清朝时期,流亭的农业和市集贸易发达,民生富足。

  德国侵占青岛时期,当时的流亭因为属于市郊,仍然稳定发展,这一时期的流亭集市交易还是非常活跃,南方水果通过河运、海运和铁路大量运至青岛。《胶澳志》上就有这样的相关记载:“流亭市集,每逢旧历一、六等日假流亭村外河滩集会。每次之平均露店数七百三四十家,陈列总值三千六七百元,约当李村集三分之一。其主要物品为棉花、煤油、火柴、苇笠、纸类、棉纱、小麦、粟、豆、高粱、玉蜀黍、豆粕、烟叶、布匹、烟卷、麻、食盐、干鱼。”慢慢的,东流亭形成了重商轻农的风习。

  在历史的进程中,需要特别提到的,当属流亭机场。虽然因为胶州国际机场的兴建,流亭开场已经在2021年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在青岛机场发展史上,它有着重要且不可磨灭的地位。流亭机场一度成为山东最大的空港。流亭机场的兴建可追溯到1940年,当年的城市规划内容之一就是新设城阳机场(今流亭机场),而它真正建设是始于1944年,是日军的重要军事基地。1982年6月27日,安—24飞机,在海军流亭机场试航上海—青岛—北京航线成功,民航业大跨步发展,至1986年底,青岛民航共有航线8条,由青岛可直达上海、北京、沈阳、大连等20个国内大中城市,初步形成以青岛向全面辐射的航空网络。数十年后,在完成各种任务和挑战后,流亭机场完美谢幕。

  儒学仙人

  千难万难,不离崂山

  每次到流亭采访,人们说得最多的就是胡峄阳,以及他所带来的文化和家乡自豪感。

  从流亭地铁站沿民航路直行约两公里,就抵达了胡峄阳路,胡峄阳文化园就坐落在这里。文化园将崇拜与信仰交汇在一起,迎接着来往的后人和游客。

  “百世令名称师表,三家玄奥继圣宗”,祠堂是汉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每逢重大节庆或纪念日,全宗族男女老幼都会集中到祠堂集中祭祀与祷告,以求祖先保佑自己、家人以及整个宗族在接下来日子里能够平平安安。“不光姓胡的,也不光周围社区居民,天天都有到祠堂祭拜的人,一赶上节假日更是要排队”,胡氏后人胡维村说,“家里边有红白喜事,都会到祠堂里跟祖先报一报”,这种细水长流的行为,也成为了人们的习惯,“年除夕夜,只要是胡姓宗族的人,下完了饺子,大家先不吃。碗里盛上三五个饺子,由家里的长辈端着,带着子、孙,只要是四五岁会走的男娃,就必须跟着,祭拜回来后,大家才能动筷。由于祭拜要排队,年纪大的人行动不便,年纪小的人往往就先让年纪大的人祭拜,宗族内部礼让的传统一直在延续。”

  我们所熟知的“千难万难,不离崂山”,就是出自胡峄阳。

  胡峄阳(约1639年~1718年),名良桐,字峄阳,号云屿处士,东流亭人。

  城阳区首批党史地方史志专家组成员邵为民先生说,胡峄阳天生异禀,精研《周易》,也熟悉濂洛之学。家境贫寒,蓬室瓮牖,悠然自得。虽雅工制艺,但淡泊名利,唯独与崂山百福庵蒋清山道长相交甚密。著有《易象授蒙》、《易经征实》、《解指蒙图说》、《柳溪碎语》、《寒夜集》等。现仅流传有《易象授蒙》和《柳溪碎语》。胡峄阳死后,胡氏族人尊为十世祖,并在流亭村建胡峄阳祠堂,堂内挂对联一副,上联为“儒也为儒,仙也为仙,精神与墨水同长”,下联为“歉而不歉,乱而不乱,唯居之崂山最稳”,书写他对崂山的眷恋。

  “在青岛地区一直流传着胡三太爷的传说,甚至被讹传为‘狐三太爷’”,曾范军科长说,大家都将他视为传奇人物,但他又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精于儒学和易理研究,是著名的理学家和乡贤人物。关于他“大歉不歉,大乱不乱,千难万难不离崂山”的喻世名言和许多近乎神话的传说,几百年来,根植于民众之中,长传不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形成了具有强烈民间信仰的独特地域文化——峄阳文化。他的事迹,在《莱州府志》《即墨县志》《即墨乡土志》《城阳区志》《灵山卫志》《崂山艺文志》等多部志书里有所记载。

  胡峄阳是一位儒学大师。

  他出生于书香门第,曾祖父胡文翠曾于明万历年间出任河南汝宁府西平县典史,父亲胡际泰继承家学,却因家庭贫困,无力于功名。但胡际泰对儿子寄予厚望,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因自古有“峄阳孤桐”的说法,峄山之阳盛产桐木,而桐木为传说中凤凰栖居的吉木,所以胡际泰为儿子取名良桐,择字峄阳,期望儿子能继承家学,成就一番功名事业。清顺治十年(1654年),胡峄阳在通过了县学的童试后,赴莱州府参加复试。当时的考试为了防止考生作弊,生员入场时,必须经过监场人员一一搜身,这种做法令胡峄阳非常反感,他认为搜身是对读书人的侮辱,于是拂袖而出,愤然道:“视士子如盗贼,怎能为国求得贤才?”他发誓终生不再参加考试,足见他的刚风傲骨。

  止步功名,胡峄阳回乡到崂山古刹慧炬院,继续向学,学业大进,特别是与莱阳名士孙笃先以及即墨望族蓝氏、黄氏子弟同学共游,点评时事,切磋经典,视野大开,为以后的治学、著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胡峄阳不到20岁时,父母相继亡故。他先后在流亭、洼里、即墨城南关等地设帐授徒,并开始了对宋明理学和《易经》的研究。胡峄阳教学,重视德行修养,提倡格物致知,并重视对家族子弟的培养教育,所著《竹庐家聒》《女闲》等书上承朱子精义,以浅显的文字,将持身、处世、孝道、睦族等内容辑为歌谣,通俗易懂,传唱至今。他50岁以后不再专于塾馆授学,经常应邀就《易经》和程朱理学作专题授课。胡峄阳以《易经》理论为指导,探索自然规律,对天文变化、海洋气象、风雨旱涝的预测多有灵验;同时,他的足迹遍布崂山。他认为:崂山偏于一隅,少有战事;地质结构稳定,少有地震;沿海气候湿润,少干旱;地势中高周边低,近海且泄洪顺畅等诸多因素。他由此得出“大歉不歉,大乱不乱,就怕恶狗(倭寇)上岸”等论断,后来又引申为“千难万难,不离崂山”的喻世明言。

  胡峄阳又是一位神仙。

  他的至理名言和对气候等的预判,是因为对《易经》和理学的深入研究。这让他为世人所推崇。半岛全媒体记者手中有胡氏后人赠送的两本《胡峄阳传说》,记录了风物类、动植物类、民俗类、神话类、生活类等百余篇传说故事。

  比如《神仙路的来历》,讲述的是从洼里到流亭有一条小路叫神仙路,路名的来源是胡峄阳在流亭教书,每天来回走流亭土地庙前的东西大路,每当他路过土地庙时,土地爷总是早晨出门迎接,晚上提灯相送。胡峄阳跟人们说起这事儿,大家都不相信。于是有几个人相约跟踪,探个究竟。这天晚上,他们跟着胡峄阳走到土地庙前时,果然出现了一个灯笼,只是光见灯光不见人。人们十分吃惊,这才相信了胡峄阳,他们一起上前跪倒,土地爷现身说:“你等何人?如此大胆,敢拦住文曲星之路?”人们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土地爷道:“我奉玉皇大帝之命,在此朝迎暮送,你等有疑,有悖天意!”众人纷纷请罪,胡峄阳也在一旁说情,土地爷才不怪罪,隐身而去。天长日久,胡峄阳过意不去,劝土地爷“去不必迎,归不必送”。土地爷表示是奉旨行事,不肯作罢。胡峄阳只得绕路而行,由村西往返,日子长了便走出一条小路,这条小路冬不积雪,雨无泥泞,人们便把这条路叫做“神仙路”。

  这样的传说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从1999年开始,胡氏后人胡孝华和胡保恩便同其他工作人员搜集胡峄阳传说,2006年,东流亭村志办公室和洼里村志办公室对胡峄阳传说进行了集中搜集整理,于2007年整理出版了《胡峄阳传说》作品集,2011年9月,经过补充整理,《胡峄阳传说》扩充到了104篇,共计19万字。同时,东流亭将胡峄阳的故事编成柳腔剧目,搬上舞台演出。2014年,“胡峄阳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城阳区目前唯一入选国家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岛天河

  白沙河畔,水之源泉

  再次回到流亭地铁站,乘地铁前行,越过白沙河,抵达仙家寨(汽车北站)站,地铁城阳之旅就算告一段落了。

  白沙河,追根溯源,发源于崂山巨峰海拔千米的天乙泉,是青岛地区水位最高的河流,号称“青岛天河”,正如胡峄阳所说,“不离崂山”。它从崂山之巅,拨开云雾,穿山越涧,曲曲折折,合而又分,分而又合,直奔西麓,越过崇山峻岭汇入“月子口”后,地势平坦,河床宽阔,再经黄埠、流亭、赵村、西后楼等村跨崂山区和城阳区流入胶州湾,全长32公里,流域面积209平方公里。

  白沙河在历史的进程中,若隐若现地出现。战国时期,东流亭域内即有人类在白沙河北岸平原地带生活,形成村落。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夏四月,汉武帝东巡琅琊郡,幸不其,进入崂山腹地、涉白沙河去女姑山。唐代,释道并行,崂山独擅神仙宅窟之胜,道观释刹星罗棋布,作为入山孔经的流亭,初耀佛光,在村南白沙河边矗立起一座供奉千手观音的北斋庵。东流亭的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久远的历史,由于白沙河的绵软细砂厚度达十几米,旧时无法架桥,只能将巨大石墩间隔铺设于河床供行人过往。直到民国初期,流亭白沙河始架木桥,遇大水则毁。1933年,政府铺筑石头水泥漫水桥,汽车、骡车和行人才得以四季畅行。而后,流亭立交桥建成通车,加快了发展的步伐,机场和车站,让这里成为交通重镇。

  水,是万物生存的源泉,千百年来,白沙河以丰沛的水流滋养着两岸万物生灵和黎民百姓,成为青岛建置以来的重要水源地之一。起初,白沙河滋养着周边的居民。1897年11月,德国侵占青岛后,签署了99年的长期侵占条约,为了能够维系他们的长期占用,1899年,德国侵略者在青岛建立了自来水厂,并在市区的山上建立了贮水池。各种送水管道,遍布市区和市郊,水源输送到水站,自来水也就应运而生。彼时市区的水源地为海泊河水域,后来开发了李村河。1914年,日德战争爆发,日本取代德国,强行侵占青岛,德军撤离之前,将李村河水源地炸毁。

  日本侵略者为了能够长期占有青岛,开始开发更多的水源地,白沙河水域也就进入他们的视野。日本人用三年的时间,将德国败退时炸毁的李村河水源地予以修复,之后,又在白沙河下游开始了水源地的兴建,这一年是1920年,白沙河水源地登上更广阔的历史舞台。

  在时光的流转中,青岛一路沧桑,回归、抗日战争、青岛解放、改革开放,白沙河历经悲喜,终于迎来了治理改造,如今的白沙河已经成为城阳的一道秀丽的风景带,接下来,也作为运动公园成为青岛一张新名片。

  走出城阳,探访继续。车轮滚滚,前行不止,一如站点的时光印记,经久不衰,且愈加深厚,刻入肌理……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