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探索科学“风云”揭秘“气象万千”

探索科学“风云”揭秘“气象万千”
2021年12月06日 09:44 新浪网 作者 人民资讯

  降雨量是怎么测量出来的?雷电是怎么形成的?气象百叶箱里都有什么?近日,青版财经小记者们来到青岛市崂山区气象局参加科普活动,探索气象奥秘。活动中,小记者们详细了解了“人工增雨火箭发射”的工作原理,并采访了气象局的工作人员,近距离感受“气象”,深入了解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气象科学知识。

  学习气象基础知识

  小记者们首先来到气象局会商室。大屏幕上清晰的云图、精密的数据,汇织成一张“气象大网”,让小记者们感受了天气预报的魅力。

  气象科普讲解员以形象、简单的语言为小记者们讲解了气象基础知识。小记者们了解到,天气预报制作过程是通过卫星、雷达、探空气球、地面气象站等进行气象要素观测,然后汇集数据,再通过超级计算机进行资料分析,最后天气预报员根据这些数值预报结果结合自己的预报经验、当地地形特点等进行预报、预测,再通过广播、电视和网络等渠道发布天气预报预警信息。

  此外,小记者们还知道了,天气预报是以北京时间20时作为一天的分界,白天是指早8时到20时,夜间是指20时到次日8时;天气预报节目中的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气象名词,所对应的降水量,是根据一定的时间内降落到一定范围内地面上的液态水或固态水的量来划分的。

  讲解员还为小记者们特别介绍了崂山区的气候,她告诉小记者,崂山区属于北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少严寒,具体表现为春冷、夏凉、秋暖、冬温的特征。

  在随后的提问环节中,一双双小手争先恐后地举起,小记者们提出了各种有趣的问题,气象科普讲解员耐心地回答了小记者们提出的一个个“为什么”。整个提问讲解过程轻松愉快,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认识气象相关仪器设备

  在气象陈列室,小记者们参观了这里陈列的和气象监测预报相关的各种老式仪器。酒精温度表、水银温度表、内含特殊毛发的湿度计、携带式磁石电话机……讲解员告诉小记者们,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这些老式的仪器也都进入了陈列室和博物馆,取而代之的是更先进、监测更准确的现代化仪器。

  随后,讲解员带领小记者们来到山顶的气象观测场。要设立气象观测场必须四周空旷,没有“建筑物阻挡,空气可以自由流通,这样测量的日照、地温以及风和雨量才会准确。”在这里,小记者们认识了称重式降水传感器、气象百叶箱、能见度仪、降水现象仪等仪器。

  在互动环节,小记者们都对“人工增雨火箭弹发射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发射的火箭弹中装的是碘化银填充剂,发射后可以打到6500米到9000米的高空,发射过程很快”。工作人员为小记者们讲解了人工增雨的原理,还为小记者讲解了作业前的准备工作。原来,人工增雨前首先要由气象监测卫星和雷达将云层变化信息传递给指挥中心,由指挥中心专家系统判定是否可以作业。此外,还需要和空管站协调,申请空域管制。在开始作业前还要看看周围的环境,避免“有其他干扰等……”

  通过活动,小记者们不仅学到了气象知识,也提高了他们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随行的家长们也纷纷表示,希望青版财经小记者团多多举办这样的活动,在寓教于乐中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动力。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 盛军 国瑾 摄影报道

  青岛市崂山区气象局,位于青岛市崂山区九水东路647-9号,前身为“李村测候所”,于1947年1月在青岛市李村镇农林实验场区内设立。1948年1月1日,正式开始地面气象观测。1980年1月1日,该站由青岛市农业科学院院内迁至李村镇西山顶34号(现李沧区青峰路64号)。2016年12月26日搬入现址,2017年1月1日正式运行,2018年获得“中国百年气象站”认定。

  多年来,崂山区气象局为地方经济发展、气象防灾减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多次获得区委、区政府和省、市气象局的表彰和奖励,如“全省气象服务先进集体”“全省气象部门党建示范点”“青岛市文明单位标兵”“青岛市科普教育基地”“啤酒节突出贡献单位”“基层先进党组织”等。

  了解气象,感受科技强大

  11月27日,我们青版财经小记者团来到了崂山区气象局参加科普活动,探索气象奥秘。

  我们首先来到了气象局会商室,这里的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天气预报是怎样成的。原来制作天气预报和我们去医院看病很相似,首先要探测,然后资料收集,资料分析,最后服务于社会。

  要如何探测天气呢?带着疑问我们来到了观测台,这里有用来测雨、雪、冰雹的降水现象仪,用来测空气能见度的能见度仪,以及风向(速)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

  人工增雨又是怎么回事呢?气象局的老师带我们参观了一台人工增雨发射架。增雨炮弹可以通过这个发射架,被发射到6千到9千米高的积雨云中,弹头自爆后,里面的碘化银会把云中的小雨滴凝聚到一起变成大雨滴,形成降水。

  在陈列室里,我们还见到了老式的气象监测仪器和文件资料,对比之前看到的现代设备,我感受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大。

  天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天气预报让我们提前预知了未来的天气,小到增减衣服,出门带雨具,大到减小气候灾害对我们的危害,真是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这次活动让我收获满满!

  青岛嘉定路小学三年级 孙煜林

  探秘人工降雨

  前几天,我们青版财经小记者团到崂山区气象局进行参观研学,了解了气象工作在百姓生活等方面起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气象局工作人员的介绍中,我了解到,由于夏季风进入山东半岛时间不稳定,常会出现降水过少以致田地干旱的情况,危害茶农的生产生活,针对此情况,气象局会多点同时进行人工降水。人工降水方式其中包括火箭架降水,火箭架降水是一种使用火箭弹升至6000~9000米高空,通过物理反应达到降水目的的人工降水的方式,一次人工降雨可以影响到10万平方

  千米的有云天空,对种植业起保障作用。

  不仅人工降水,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见他们发布的工作成果,如:能见度的测量就是一个很具代表性的例子,和驾车出行等交通方面息息相关。风向风速传感仪可以检测风速风向,百叶箱获取空气温度与湿度为人们平时的着装厚薄提供了参考。地温传感器对农田庄稼的冷暖感受是最直接的,对庄稼的收成起到重要作用。一页页静静地躺在玻璃柜中的记事簿,一叠叠早已泛黄的气象报告,从20世纪80年代的记述到今天电子水墨屏的记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所留下的证据详细如实地阐述着他们的辛劳,无怨无悔。

  脑海里想象到气象工作者披星戴月的工作场景,耳畔回响起计算机一键键传出的敲打声,我不禁对气象工作者表示由衷的赞美与致敬。

  青岛七中八年级 任时功

  在气象局实地学习气象科普

  11月27日上午,我们青版财经小记者一行40人来到崂山区气象局参观。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气象知识,收获满满。

  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我们首先来到二楼的“会商室”,气象局工作人员给我们讲了气象的基本知识,天气预报的制作和发布流程。然后我们来到户外的观测站参观各种气象设备,其中有百叶箱、雨量收集器以及测风速的、测雨量大小的、测量温度和湿度的、观测云象的许多设备。气象局专业人员给我们一一讲解了这些气象设备的用途,我拿出小本子认真地做了记录。参观中我还了解到精准的天气预报对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比如防御台风暴雨等。我还学到了如暴雨天气家里要关闭天然气阀和电源;打雷不要躲在树下,远离电线杆,小心狂风吹落垂下的电线等安全知识。

  最后在室外,我们观看了“人工增雨火箭发射架”,看到了“炮弹”模型,叔叔说买一发增雨炮弹就得1680元,一次人工增雨就要发射几十发。大家都很兴奋,纷纷抱着炮弹模型拍照留念。

  这真是难忘又有意义的活动,今后我还想参加这样的科普活动。气象局的叔叔阿姨们细心、严谨的工作态度打动了我,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也到气象局工作。

  青岛基隆路小学三年级4班 刘梓权

  走进气象局

  你知道天气预报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吗?你知道人工降雨吗?不久前,我们青版财经小记者团来到了崂山区气象局揭晓了这些答案。

  天气预报的制作是通过卫星摄取的卫星云图、雷达图、天气图传送到地面卫星站,再结合地面气象站里的各种仪器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如气象百叶箱里可以精准地测量空气里的温度和湿度,双翻斗雨量传感器用于测量降雨量,降水现象仪可以自动观测雨、雪、冰雹天气等等,将各种仪器通过数据线传输到计算机程序里,再结合工作人员的宝贵经验,将最精准的天气预报呈现给大家。

  如果好久都不下雨,我们还可以用火箭弹发射器,射程在6000米至9000米,在云层中播撒干冰,使云层里的水汽迅速结成水滴降下来,所以天气的预测对农业非常重要。

  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我还了解到以前数据的采集都是靠人工去记录,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都是仪器采集了数据后直接传输到电脑程序,让我想起了学过的一篇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是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青岛燕儿岛路第一小学

  四年级 陈嘉栋

  (责任编辑:李佳佳 HN153)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