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津彩行大运丨百余年后,霍元甲的侠义之气仍在他的故乡流传

津彩行大运丨百余年后,霍元甲的侠义之气仍在他的故乡流传
2021年12月06日 14:16 新浪网 作者 人民资讯

  “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江山秀丽,叠彩峰岭,问我国家哪像染病……”

  这是电视剧《大侠霍元甲》主题曲中的几句脍炙人口的歌词。1984年春天,随着这部影视作品在大陆掀起万人空巷的收视热潮,“霍元甲”三个字响遍祖国大江南北,这位著名爱国武术家的家乡——天津市西青区精武镇小南河村,也逐渐为人所知。

  一座城市形成的缘起,往往源于河流带来的人口聚居;一方人民的文化志趣,也常与水文环境紧密相连。在地处“九河下梢”的天津卫,市民文化从诞生起便与滔滔河水密不可分。天津市西青区被南运河横穿而过,西青区精武镇这片土地,涌现出霍元甲这位爱国英雄,也孕育了流传百余年不衰的精武文化。

  位于小南河村的霍元甲像和霍元甲纪念馆

  学者:九河下梢的环境 催生了霍元甲武术救国思想

  与两岸三地影视作品带动的“霍元甲”热不同,上世纪80年代以前,在霍元甲的故乡精武镇,他的名字早已在乡间广泛流传。

  王洪海手持自己多年来撰写的霍元甲相关书籍

  研究霍元甲多年的文化学者王洪海回忆道,上世纪70年代初,他在小南河村的田间务农时,就常听长辈和游伴聊起霍元甲的事迹。远近几个村的口口相传中,那位名叫霍元甲的爱国武术家,成了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霍元甲30多岁时的照片

  改革开放后,王洪海开始萌生将人们闲谈中的霍元甲轶事整理成文字的念头,并陆续在报纸上发表短篇文章。随着上世纪80年代以来霍元甲及其弟子相关的文学、影视作品的传播,霍元甲这个名字也与“一代大侠”的称号相连接,为人所敬仰。王洪海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当年的盛况,并回忆起一段趣事。

  “1984年春天,由黄元申、米雪等主演的中国香港电视剧《大侠霍元甲》被引进到中国大陆。当时我已在报纸上发表过一些霍元甲轶事的文章,正在酝酿一部关于霍元甲的长篇小说。不过我当时没什么‘流量思维’,看到这部电视剧火爆后,还担心过会不会没人愿意耐下心读我这部作品了。后来,时任江苏人民出版社社长得知此事,来到我家鼓励我尽快把小说写出来。”

  王洪海以笔名“晨曲”创作的小说《霍元甲》首次出版便印了70多万册

  后来,王洪海以笔名“晨曲”创作的小说《霍元甲》于1984年7月付梓出版,首次印刷便印了70多万册,“霍元甲”三个字的火热,可见一斑。

  如今提及霍元甲,人们常会想到他“武术救国”“强国强种”的思想。王洪海多年研究认为,霍元甲这些思想的形成,与他一生在天津的经历见闻密切相关。可以说,没有天津这座城市,没有天津在中国近代历史的独特地位,就没有霍元甲这位爱国武术家。

  天津古称天津卫,自古因漕运而兴,由海河干流和五大支流组成海河水系与京杭大运河交汇于此,促进了这座城市近代工商业的繁荣,也滋养了运河文化。将运河文化深深根植于市民文化中,是天津的特色,也是霍元甲当年每日感受到的东西。

  “霍元甲20多岁时,从小南河村老家来到当时的天津城区,在北门外竹竿巷(现天津大胡同附近)帮助好友农劲荪经营怀庆药栈。这里靠近三岔河口,南来北往客商极多。怀庆药栈进、出药材货物,都经南运河往返南方。”王洪海介绍道。

  在这样的环境中,霍元甲的爱国、强国思想逐渐被激发。近代的天津是较早向西方开放的城市之一,曾先后出现多个租界区,在这些近似“国中之国”的租界内外,外国人与中国人的矛盾不时显现,还曾出现过“天津教案”这样的中国近代史上重大的中外文化,宗教,外交冲突事件。

  王洪海研究认为,出生于1868年的霍元甲,人生的前40年几乎都在天津,他曾亲眼目睹过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等历史事件,将中国百姓受近代西方列强欺压的屈辱历史看在眼中。这些场景对霍元甲形成“强国强种,武术救国”,决心洗雪“东亚病夫”耻辱称号的思想,有着很深的影响。

  “近代天津报业发达,霍元甲一方面亲自感知,一方面从报纸上获知种种社会现象,列强的欺辱行径、许多老百姓浑浑噩噩度日的样子都在他眼前。比如霍元甲协助农劲荪经营的怀庆药栈,它所处的那片区域,就曾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遭遇炮弹落下。”王洪海介绍道,霍元甲后来果断应邀前往上海和英国大力士打擂、提出武术界不应囿于门派观念、形成“以武救国”思想,这一切都与他曾身处天津这个大城市息息相关。

  《申报》对霍元甲与大力士打擂的报道

  霍元甲所处的时代,恰是中国近代一段屈辱的历史,在这个背景下,霍元甲提出的救国、尚武思想难能可贵,也因此引起了人民群众极大的共鸣,在他逝世后的一个多世纪里,仍然不断有文艺作品问世,经久不衰。

  霍元甲后人:曾有些抵触这个身份标签 但深入了解后肃然起敬

  如果说老百姓印象中的霍元甲,是历史人物和艺术形象相互交织后的剪影,寄托着中国人民内心的民族自豪感。那么对霍氏的直系后人来说,霍元甲这个名字所代表的意义,则更加浸润到人生的方方面面。“传承”二字,对他们有着更深刻的意味。

  天津体育学院武术教师霍静虹是霍元甲的玄孙女,作为“霍元甲后人”,她对霍元甲有着特殊的情感。

  与很多人眼中“霍元甲后人”光环带来的崇拜不同,霍静虹小时候并不知道自己是霍元甲的后人,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并不愿意被提及“霍元甲后人”的身份。

  “我5岁半时,父母为了让从小体弱的哥哥能习武强身,送他去参加武术班,我听到消息以后,要求一起参加武术训练。当时,《大侠霍元甲》电视剧还没有播出,我甚至还不知道自己是霍元甲的后人。没想到,哥哥最终没有走练武这条路,我反而有一股对武术天然的喜爱,坚持了下来。”霍静虹回忆道。

  后来,霍静虹来到体校念书,又考入北京体育大学武术系套路专业,毕业后先后在天津商业大学、天津体育学院担任教师,如今在天津体育学院讲授着太极拳、太极扇、传统体育养生、传统器械、太极推手等武术专业课程。2017年第13届全运会群众比赛中,霍静虹还代表天津队荣获健身气功团体赛冠军。

  2017年第13届全运会群众比赛中,霍静虹(右一)代表天津队荣获健身气功团体赛冠军

  霍静虹走上习武之路与霍元甲并没有关系,但“霍元甲后人”身份却给少年时的她平添了不少压力,“从小到大的武术表演有时会安排演讲环节,我与霍元甲的这层关系,让我经常被选中发言。可我擅长武术训练,却不擅长写稿子、做发言,一到要写稿子就怵头。这让我在学生时代和工作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愿意被别人提及‘霍元甲后人’的身份。”

  回忆这段经历时,霍静虹有些无奈。不过她也表示,曾经的抵触情绪在近几年中减弱了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她对霍元甲生平的深入了解。

  天津体育学院武术教师霍静虹(受访者提供)

  “2015年,我成为霍氏练手拳的代表性传承人,专程到上海精武会、上海档案馆,通过历史资料,了解我的高祖霍元甲的事迹以及精武会的经历。这次调研,让我对高祖的行为和经历肃然起敬,作为他的后世子孙,应该学习他的责任和担当,后世子孙也应该学习他为国、为民勇敢向前的精神。”

  作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霍氏练手拳的代表性传承人,霍静虹得益于多年习武的武术功底和从事武术相关职业的优势,熟练掌握了全套共72个动作的霍氏练手拳,“霍氏练手拳是我霍家迷踪艺诸多拳术中的一个入门拳术,非常基础,和全民健康的理念不谋而合。如今,我一边在家族中传承这项拳术,一方面在教育岗位上传授霍氏练手拳,还在天津市人民体育馆体操武术队、天津龙之风采教育培训学校开展霍氏练手拳的习练活动。”

  多年后再回头看“霍元甲后人”这个身份,霍静虹显得自如、淡然了很多,“时至今日,‘霍元甲后人’成了我的一个标签,它给我带来宣传、推广、传承武术的机会。每当学生知道我是霍元甲的后人后,都非常兴奋、骄傲,学习起来也会更有动力。”

  精武镇的霍元甲文武学校:百年尚武风气的传承

  如今提及霍元甲学武的故事,多少带了传奇色彩。曾有少年霍元甲因体弱被父亲禁止学武,却最终暗地里练就一身出众功夫的故事。这样的细节是否完全符合历史真实,可能已不太可考。不过研究者认为,霍元甲一家的习武家风,与近代精武镇本身的尚武风气有着重要联系。

  霍元甲文武学校

  “霍元甲少年时,家乡以习练武术闻名的不止小南河村,周边不少村子都有练武风气。一方面,这有身逢乱世的人们需要武技傍身的无奈;另一方面,不少人习武后去保镖护院,靠一身本领吃饭。比如霍元甲的父亲霍恩第,就以保镖为业。”

  1910年,霍元甲在上海逝世,但百余年后,他的家乡在传承尚武风气上未曾断绝。在霍元甲故居不远处,坐落着一处以武术为特色的民办学校——霍元甲文武学校,这正是当地尚武遗风的写照。在远近不少市民看来,这所学校是当下传承霍元甲爱国、尚武精神的一处瑰宝。

  霍元甲文武学校校长郎荣标曾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霍元甲文武学校校长郎荣标回忆道,1999年9月,他在霍元甲的故乡创办了霍元甲文武学校, 至今已经20多年了。谈及在此建校的缘由,郎荣标直言和自己青年时期对霍元甲的崇拜有很大关联。

  “我是天津人,1984年进入天津武术队,是天津武术队第一批运动员之一。我和我爱人侯冬媚都是武术运动员出身,很崇拜霍元甲这位爱国武术家。因此退役后,我们决定在霍元甲的故乡开办一所学校。学校现在以文化学习为主,武术训练为特色。每年清明节,我们会组织师生进行对霍元甲的祭扫活动,日常教学也常教育孩子们传承好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的精神。”

  霍元甲文武学校的武术训练

  建校20多年以来,霍元甲文武学校已覆盖从幼儿园到职业高中,成为精武镇乃至整个西青区的一张名片,不仅培养了众多习练武术的青年才俊,还经常有师生赴海外参加武术比赛、表演传统武术,弘扬中华文化。

  霍元甲文武学校学生潘天顺在第13届全运会上点燃主火炬

  “津娃”潘天顺近照

  曾在2017年点燃天津全运会开幕式主火炬的“津娃”潘天顺就是霍元甲文武学校的一名学生。如今潘天顺已15岁,正就读高一,平日仍然在习练武术,尤擅长一种中国传统武术拳法——南拳。

  在教书育人的同时,郎荣标还担任了天津精武体育会会长。郎荣标介绍道,近年来,天津精武体育会按照建会章程和精武镇弘扬精武文化宗旨,承担着校外“武术六进”(即“进学校、进社区、进乡镇、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工作的培训拓展任务,策划大型赛事以及与海内外精武会、武术团体联谊交流等项工作。

  国内外的众多精武会

  谈起霍元甲成立的精武会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郎荣标很有感触。“国内外的精武会是非常多的,有些海外的精武会成了凝聚当地华人的重要组织,有些则开办武馆,将中华武术传播到世界各地。这早已超出了单纯的习武、练武范畴,形成了一种文化传承,非常难得。”郎荣标感慨道。

  也是在精武会的交流活动中,郎荣标感受到了身上肩负的重任,“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一次随队赴马来西亚参加文化交流活动时发现,当地华人团体组建的精武会很是兴旺,但很多华人却误认为霍元甲是上海人,甚至误认为是佛山人,反而很少有人提及霍元甲绝大部分人生都是在故乡天津度过。而且很多人没见过正宗的传统武术,对我们的武术表演赞不绝口。我对此很是触动,也因此希望能加强宣传,让更多人知道霍元甲与天津、与精武镇的深厚渊源,让中华武术发扬光大。”

  金庸先生曾在小说里写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今天,很多人在霍元甲的名字后习惯加上“大侠”二字,其实正与这八个字同源同理。

  郎荣标认为,“精武文化”之所以长盛不衰,正与霍元甲本人及其后人、弟子倡导以武救国,呼吁强国强种、决不当“东亚病夫”的精神高度有关,“霍元甲本人曾倡导摒弃门户之见,要强身健体,协力救国。精武会的作用也从不是争一招一式、门派高下,而是着眼于爱国、强国,这种态度弥足珍贵。”

  正如《万里长城永不倒》那首歌提到的,“冲开血路,挥手上吧,要致力国家中兴;岂让国土再遭践踏,个个负起使命”。霍元甲已逝世百余年,但他短暂一生中的立身行事,却都显露着爱国救亡的光芒。也许,这就是这位爱国武术家至今仍受到海内外华人尊崇的最大原因。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