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长期宅家运动量不够?做家务也能消耗热量!

长期宅家运动量不够?做家务也能消耗热量!
2022年01月21日 20:02 新浪网 作者 人民资讯

  家务被很多小伙伴

  认作为避之不及的“麻烦事”

  觉得既耽误工夫,又浪费精力

  但其实做家务却是一项

  性价比很高的“运动”

  图源网络

  为了更好地应对疫情,世卫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天进行30分钟身体活动。如果居家环境不能很好地开展运动,做家务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仅能有效“锻炼”身体,拥有一个整洁的居家环境,还能降低新冠病毒的感染风险。

  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

  为什么做家务也算一项“运动”?

  经常做家务有哪些好处?

  居家环境卫生还要注意哪些方面?

  图源网络

家务

  在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关于身体活动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议》中,家务劳动也被视为运动的一种。而任何骨骼肌收缩引起的高于基础代谢水平能量消耗的活动,对身体健康都是有益的。

  骨骼肌是肌肉的一种,也是免疫调节组织。在我们运动时,骨骼肌能够分泌细胞因子,对身体产生各种有益的影响。

  因此,不方便做运动的时候,做家务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家务在不知不觉中为我们减少了久坐的时间,同时补充了许多必要的身体活动。

  数据来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那么,常做的家务能为你提供多少身体活动量?如上图所示,体重66公斤的男性做家务10分钟:

  整理床铺大约消耗热量22千卡;洗碗大约消耗25千卡;擦窗户大约消耗30千卡;扫地、拖地等大约消耗38千卡。

  做家务时也可尝试加入一些动作,比如淘米时,可左右手轮流进行,并有规律地转动肩部,活动肩关节;以站姿为主的家务,如做饭,可上下左右摆动腿部,或有节奏地扭扭腰臀等;以坐姿为主的家务,可配合耸动颈部、肩部,能有效放松肩颈。

  图源网络

做家务的好处

  1、锻炼大脑

  2021年11月,一项发布于《英国医学杂志开放版》的研究证实,与很少做家务的人相比,常常做家务的人认知得分更高。重度劳动者的注意力得分较他人高14%左右,轻度劳动者的记忆力得分则高出8%~12%。这说明家务劳动有益于记忆清晰、注意力持续。

  美国拉什大学医疗中心曾对716名平均年龄为82岁的老人进行了研究,也发现做饭、洗衣服等家务活都能降低老人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

  2、预防癌症

  著名的开放获取SCI期刊《PLoS One》在线发表了一篇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关于做家务研究的《做家务可以减少中国男性的全因和癌症死亡率》。

  图源健康时报

  研究者把家务分为两类“重型家务”和“轻型家务”:

  ▲重型家务:吸尘、擦地板、拖地、擦洗窗户、洗车、搬动家具、搬煤气罐等等。

  ▲轻型家务:掸灰尘、洗碗、手洗衣服、熨烫、晾衣服、做饭、买日用品等等。

  结果显示,对于男人来说,每周经常做重型家务劳动的获益更多,癌症死亡风险可降低约52%;参与轻型家务的男性癌症死亡率降低67%。

  图源网络

  3、重型家务还可以锻炼心肺功能

  重型家务的活动量很大,有助促进血管健康,减少高血脂、高血压和胰岛素抵抗等诱发心脏病的危险因素,还能充分锻炼肺功能,改善肌肉张力,减少精神紧张,消耗多余热量。

  4、让人心情愉悦

  舒适整洁的家居环境更容易让人感到心情舒畅。打扫房间有助刺激大脑内的神经递质,促进多巴胺、五羟色胺以及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有助于增加幸福感,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图源网络

居家卫生要点

  疫情期间,居家环境卫生还要注意:

  1、勤通风

  根据具体天气情况,每天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半小时。

  2、勤洗手

  外出回家一定要洗手。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后必须洗手,或用手消毒剂消毒。

  图源网络

  3、换洗衣物

  外出衣物经常换洗,必要时可以用沸水煮沸消毒,或按产品说明书使用84消毒剂等浸泡消毒。

  4、家居表面保持清洁

  门把手、桌面等手经常接触的表面,每天清洁,必要时可以按产品说明书使用酒精或84消毒剂等消毒剂擦拭消毒。

  图源网络

  5、口鼻分泌物处理

  家人咳嗽、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掩住口鼻,用过的纸巾等垃圾要单独放在一个垃圾袋,并及时处理,其他家庭成员避免接触。

  6、消毒注意事项

  预防新冠、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科学适度消毒,避免过度消毒,造成化学污染。

  疫情快报

  2022年1月20日0-24时

  陕西省新增3例本土确诊病例

  累计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483例

  治愈出院出院475例,在院8例

  (数据及截图来自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本文观点来源:

  [1].https://mp.weixin.qq.com/s/wIQSVn7nO3zm1QJqxA3ZHg

  [2].https://mp.weixin.qq.com/s/-prwn-ngm6ViJvvHsjvcJQ

  [3].https://mp.weixin.qq.com/s/oVRJt86zZ1oTdG34HeMaqw

  [4].https://mp.weixin.qq.com/s/iiSWhv8rfIwDUdRXhkBVcA

  [5].https://cloud.kepuchina.cn/newSearch/imgText?id=6863142719463604224

  | 编辑:小科

  | 审核:科普菌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