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骨科诊室3D大片 “透视眼” 帮助骨折患者精准手术

骨科诊室3D大片 “透视眼” 帮助骨折患者精准手术
2022年01月26日 11:35 新浪网 作者 人民资讯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月25日讯近日,家住汉口的钱先生,不小心摔倒导致腿部髌骨骨折。经检查诊断,武汉医学会智能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叶哲伟教授判断钱先生的髌骨为粉碎性骨折。为了治疗更加精准和安全,医生团队为钱先生用上“神助攻”——混合现实技术。

  混合现实技术是继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之后,出现的全新数字全息影像技术。混合现实成像是数据的搬运工,它基于CT和磁共振的二维数据重建三维的数据,再转化变成混合现实的图像,在三维空间进行三维立体展示。

  叶哲伟教授运用混合现实技术对钱先生骨折的部位及整个膝关节的结构做了三维的立体呈现,为受伤部位拍了一张“3D”大片。

  “传统二维的信息去反映骨折,它会存在很多的不准确性。因为在低维度反映高维度的时候会丢失很多信息,比如说骨折这个胫骨平台,你从前后去看,从正侧位还有很多的重叠和阻挡,就会产生一系列的误判,我们用三维的信息去反映三维的人体结构,这个时候我们对骨折的这一个分析以及诊断、治疗都会变得更加精准安全。”叶哲伟教授介绍。

  混合现实技术可以从制定三维立体的手术方案、医患沟通及手术过程中精准引导三个方向,帮助钱先生的治疗。

  此外,混合现实技术在远程会诊和教学模拟等方面,还有更为广泛的运用。

  图片说明:全球首例混合现实技术三地远程会诊。

  据介绍,现在的远程会诊仍然基于视频或者照片,它实际上是基于一个二维的信息,二维的信息对三维的人体结构进行远程会诊的时候,也会存在一系列的安全和精准度方面的隐患,运用混合现实技术,相隔几百公里甚至几千公里上万公里的医生可以直接观察患者个体化的三维立体的影像,手术方案的制定和手术操作的指导也变得更加精准安全。

  传统的医学生教学对人体结构的熟悉基于二维的人体解剖图谱或者各种标本,但是标本的来源有限,而且二维的医学图谱需要受训医生在大脑中重构出它的三维影像,对年轻的医学生和医生来说有难度。借助三维立体的影像技术可帮助他们熟悉掌握人体结构,提高学习效率。

  近五年来,叶哲伟教授带领团队将混合现实技术运用在多个诊疗场景:2017年6月,成功实施了全球首例混合现实引导下的髋部骨折手术;2018年1月,成功实施全球首例混合现实技术三地远程会诊,实现将混合现实技术用于多地远程会诊和远程手术指导;2019年7月,再次完成全球首例5G环境下混合现实云平台远程会诊手术。

  2021年,武汉医学会智能医学分会成立,叶哲伟教授被推选为主任委员。这是全国首个智能医学分会。

  叶哲伟教授表示,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混合现实技术在未来,会应用到更多的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领域,极大地推进时代变革和医学创新,提升治疗服务精度和质量。(来源:武汉医学会)

  【编辑:肖翩】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