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绿色消费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绿色消费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2年01月27日 10:46 新浪网 作者 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中国食品报

  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绿色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各地政府也不断出台政策鼓励发展生态茶园,生态茶逐渐成为商家宣传推广的卖点。而需经过严格标准、程序认证的有机茶,也逐渐为消费者所接受和了解。相比生态茶,有机茶产业发展虽然面临着茶园管理成本高、优质不优价、公信力有待提升等诸多挑战,但是,有机茶的发展依然呈现出消费者关注度越来越高、政府扶持力度和监管力度“双向利好”、市场潜力巨大的良好态势。

  茶产业迎来新发展机遇

  2021年8月,农业农村部官网就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大财政扶持茶产业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建议做出《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2077号建议的答复》表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将会同有关部门持续优化茶叶标准体系,进一步加强茶叶绿色病虫害防治、生态茶园建设、茶树良种选育栽培、加工技术、检测方法、产品追溯等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不断完善茶叶全产业链标准化建设。持续优化有机产品认证制度,积极推动实施包括有机茶在内的有机产品等食品农产品认证工作。

  2021年9月,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绿色生态茶园,推广绿色生产加工技术,生产绿色有机产品,引导绿色消费。

  早在2017年,《云南省茶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按照“高效、优质、生态”的要求,坚持“集中连片、规模经营、重点布局、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全省高效优质生态茶园面积达到300万亩左右、有机茶园70万亩左右;到2022年,全省高效优质生态茶园面积达到350万亩以上、有机茶园80万亩以上。

  2021年5月,云南省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全省茶叶面积720万亩,总产量47万吨,有机认证茶园面积82万亩、有机产品认证数量1014个,面积和产品认证数量均居全国第一,成为中国有机茶第一省。

  2021年2月1日起施行的《贵州省茶产业发展条例》中提出,茶产业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支持开展茶树种植基地绿色、有机、地理标志、良好农业规范农产品等认证;产茶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获得良好农业规范、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以及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等的茶叶企业给予奖励。

  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年中国茶叶礼盒市场分析研究报告》显示,中国茶叶礼盒从2017年的275.9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374.1亿元,年均保持超过10%的增长率,预计2023年中国茶叶礼盒市场规模将达到527.2亿元。艾媒分析师认为,针对顾客的口味、年龄等给顾客选取性价比较高的茶叶,搭配不同的茶叶礼盒,专门定制,同时配合“生态”“绿色”的健康品牌,正在成为市场的新宠。

  在2021年的“双11”,茶行业也取得不错的销售业绩,淘系电商平台上TOP100的茶行业店铺交易总额4.25亿元,其中TOP10店铺交易总额为2.29亿元。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富桥分析认为,从国内外关于有机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随着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品质要求也会随之提高,出现从数量型消费向品质型消费的升级。在这一过程中,食品的安全性是品质的基础,通过生态甚至有机的方式,可以更好满足消费者的品质诉求。因而,包括茶叶在内的代表生态有机理念的产业,确实正在面临重大的发展机会。

  河南省茶叶商会副秘书长李亚磊认为,未来有机茶在市场的接受度和欢迎度还将进一步扩大,但是对其制茶工艺的要求也会更高。中高端消费者迫切需要的是品质安全有保证、茶叶感官质量过关的高质量有机茶。

  精准定位提升有机茶的接受度

  随着各地政府不断出台政策鼓励,生态茶、有机茶得到长足发展,尤其是有机茶发展势头良好。伴随着有机茶的发展,有机茶管理成本高、优质不优价等问题也成为发展中面临的痛点。

  杭州中农质量认证中心副主任胡强介绍,近年来,我国有机茶叶产量稳中有升,云南、江西和贵州省的有机茶叶生产面积位居全国前三,面积和全国占比分别为3.0万公顷、1.48万公顷、1.22万公顷和27%、13%、11%。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有机茶生产面积约11.1万公顷(166万亩左右),生产产量为23万吨,分别占全国茶叶总面积的3.5%、总产量的8.2%,总体上看,有机茶面积和产量都呈增长趋势。

  胡强介绍,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茶叶质量认证发展研究中心,服务认证茶叶企业410家、发放有机茶证书703张,认证企业数量每年增长8%—10%,呈现良好增长势头。

  采访中,不少商家告诉记者,自家产品是生态茶。“有自家茶园的经销商,为了提升产品品质打造品牌,一般都会采用生物手段防控病虫害,只是大家很少会去做有机认证。”北京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艳竹告诉记者。云南临沧某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国胜向记者表示,“我们以前做过一两年的有机认证,后来中断,现在也不用农药化肥,所以质量上有保证。另外,像我们临沧很多都是大叶种茶树,几乎用不上农药,七八年前可能会用化肥、除草剂之类的,现在因为政府鼓励和引导发展绿色生态茶园,种茶户也意识到农药化肥对茶叶品质的不利影响,所以现在几乎都不用了”。“我们可能是最早一批做有机茶认证的茶企了,做有机茶不仅对环境有要求,而且对灌溉的水源和土壤等都有严格要求,所以做出的茶品质较高。”福建省某茶业有限公司经销商吴兴红向记者介绍。

  多位商家也向记者表示,由于有机茶价格较贵,消费者对价格比较敏感。另外,杨国胜向记者表示,“像我们公司有二三百亩的茶园,以前做有机认证费用比较高,每年要多花费1—2万,而有机认证流程比较复杂、烦琐,每年还要复认证,要求高,所以我们做了一两年认证后就放弃了”。也有商家向记者表达了类似的观点,目前的很多茶叶种植户多是小农户,他们会认为做认证不值,茶叶市场销售又存在卖难,做认证会摊高成本。一些有品牌意识的企业或者大企业更愿意去做有机认证,提升品牌质量形象。

  胡强表示,有机茶价格可能总体上偏贵20%左右。但是,总体上看,目前有机茶优质没有体现出优价。有机认证的费用对企业来讲占比应该是很少的,平均每个企业每月花费1—2万元。

  浙江某茶业有限公司创始人吴向明向记者表示:“我们生产的有机茶没做过营销推广,加上产量少,一直供不应求;我认为有机茶也不能卖得太贵,要品牌化发展。”

  李亚磊认为,有机茶属于相对小众一些的高端品类。一般情况下,生产和营销的成本也相对比较高,所以售价也偏高一些。从河南产业市场的角度来看,个别主打有机茶的品牌发展还是非常不错的,特别是在白茶这一品类当中有机茶的表现要更突出一些,在河南省发展势头都较全国市场更好一些。

  陈富桥分析道,对企业来说,进行有机茶生产,是对企业管理流程的一种规范,也是促进和规范茶叶企业生产的一套行为规范,甚至是一种管理工具。在企业品牌化推广过程中,引入有机理念和流程,可以提高消费者对品质的信任度,建立良好的美誉度,也彰显了企业的绿色生态的社会责任感。“当然,有机茶毕竟产量有限,同时也不是所有人都对有机理念认同,或者对有机产品信任,由于国内有机认证产品市场尚待进一步培育,因而在发展中也要根据消费者进行精准定位,采用一些营销策略,引导提高大家对有机产品的接受和认可程度。”

  李亚磊补充道,说到底,茶叶属于饮品,这样的特征要求,除了确保原料有机高质量之外,制茶工艺的要求更高。所以并不是拥有有机茶园的茶叶就能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更重要的是制茶工艺技术过硬才能将有机茶原料的优势发挥出来,制作出消费者喜爱的口感和滋味。

  绿色消费与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采访中,不少商家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茶叶销售遇到一定的困难;而一些做有机茶的商家普遍反映销售状况要好些,除了多年口碑积累的固定销售渠道外,在出口方面也有着较好的表现。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发布《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而有机茶在促进绿色消费和出口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根据海关总署统计,2021年,我国茶叶出口36.94万吨,金额22.99亿美元,平均单价6230美元/吨,同比分别上升5.89%、12.82%、6.68%,出口量、额、价均创历史新高。

  陈富桥分析表示,由于进口国对出口茶叶有繁多的检测和安全要求,进行有机认证无疑是打开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也能满足国际茶叶贸易壁垒的要求。对出口毫无疑问具有促进作用,降低盲目出口的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

  陈富桥还认为,有机认证对绿色消费的促进作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有机认证标识的推出,让有机产品和非有机产品进行了区分,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满足了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需求。通过规范的有机认证管理,让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品质有了信任感,更容易接受有机产品。同时,通过有机认证的宣传推广,让更多人了解了有机概念,进而接受了有机理念和生活方式,让绿色消费内化为一种消费自觉,与有机产业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此外,胡强认为,有机茶生产和有机农业一样,生产过程遵循“健康、生态、公平、关爱”四大原则。30多年的有机茶生产实践证明,有机茶发展为消费者提供了大量优质、健康的茶产品,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促进了茶农增收致富,在我国脱贫攻坚、产业扶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有机茶产业必将在生态文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记者 袁国凤)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