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科院中国科普博览
大家平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奇特的现象:用茶叶泡茶的时候,如果搅动茶水,茶叶会聚集到茶杯底部中心,而不会按照因为离心力分散到茶杯壁附近。这是怎么回事?
![](http://n.sinaimg.cn/sinakd20117/72/w408h464/20220418/537f-64b8a396b5eb26a3763a08de83af5589.gif)
图片来源:网络
这个有趣的现象叫做茶叶悖论(tea leaf paradox)。你可能想象不出茶叶悖论和弯弯曲曲的河流有什么关系。一百年前,爱因斯坦巧妙地解释了这个现象,并且把它和河流的九曲十八弯串联起来。
在绕圈圈搅动茶水的时候,我们通常会认为茶水会随着调羹一起旋转,并且因为离心力而贴到杯壁上。
![](http://k.sinaimg.cn/n/sinakd20117/392/w220h172/20220418/b92c-0424d9aa1c2d1bc3b9e5f28bd9d2707f.jpg/w700d1q75cms.jpg?by=cms_fixed_width)
二次流(蓝色) 图片来源:wikipedia
但实际上,由于液体和茶杯之间的摩擦,水杯中会出现二次流(secondary flow),也就是和旋转面垂直的一圈圈水流。茶叶被卷入这个二次流中,被扫到水杯底部中央。由于在二次流中,靠近茶杯底部的液体速度更小,那里的茶叶速度不够无法上升,最终被扫成了一团。
![](http://k.sinaimg.cn/n/sinakd20117/514/w348h166/20220418/c148-00a11688b3de84c1cff78441b9a8e1da.jpg/w700d1q75cms.jpg?by=cms_fixed_width)
茶杯中二次流的流动方向 图片来源:(DOI)10.1007/BF01510300
那么,茶叶悖论和河流又有什么关系呢?
![](http://k.sinaimg.cn/n/sinakd20117/299/w660h439/20220418/bdda-181e411f1ca7d14b5d4bda804e1cd6ee.jpg/w700d1q75cms.jpg?by=cms_fixed_width)
某条小河的河床被侵蚀 图片来源:wikipedia
是这样的,在爱因斯坦之前的19世纪中叶,地理学家中间流行着一种观点,那就是在北半球,河床的侵蚀主要发生在河流的右岸,南半球在左岸,而这是地球自转带来的科里奥利力引发的。因为地球自转,北半球的物体有向右拐的趋势,这就是科里奥利力。
这些地理学家认为,因为科里奥利力,北半球右侧的河岸的泥沙容易被带走,南半球则刚好反过来,这个一度很流行的理论被称为贝尔定律(Baer's law)。
![](http://n.sinaimg.cn/sinakd20117/750/w480h270/20220418/a8a8-ec31dceba3ba379c1da8110dfa85f776.gif)
地球是逆时针自转,如图中的圆盘。在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下,北半球的物体运动时会向右偏,如图中的白球。 图片来源:网络
不过,爱因斯坦在1926年发表的论文(Die Ursache der Mäanderbildung der Flußläufe und des sogenannten Baerschen Gesetzes)首次对河岸侵蚀现象给出了正确的解法,将贝尔定律打入冷宫并赐了一丈红。
爱因斯坦指出,河流左右侵蚀的不平衡是因为河水中也有和茶杯里类似的二次流。
![](http://k.sinaimg.cn/n/sinakd20117/33/w660h173/20220418/4f33-38e554e5f27fce788f56d979cd54cd33.jpg/w700d1q75cms.jpg?by=cms_fixed_width)
河道AB的横截面中会产生顺时针的二次流,类似于茶杯横截面右边的情况。图片来源:(DOI)10.1007/BF01510300
假设河道中有上图中AB这样的一个弯弯,河水逆时针流,那么这个弯弯就好比是茶杯的右半边的情况,那里的二次流的方向是顺时针的,这就导致泥沙从右侧被带到左侧底部堆积。这样日积月累的结果就是,本来弯的河道就会变得更弯。
最终,上面那条河的河床底部就会变成这个样子——
![](http://k.sinaimg.cn/n/sinakd20117/625/w425h200/20220418/6f7b-7474014b8d6b779482a524ff7d6759b0.jpg/w700d1q75cms.jpg?by=cms_fixed_width)
图片来源:(DOI)10.1007/BF01510300
河水的方向反过来也是一样的,也是B边被侵蚀。这怎么理解呢?就像你用勺子在杯子里打圈时,不管顺时针打还是逆时针打,二次流的旋转方向不受影响,最终茶叶都聚集在中间。对于河流来说,二次流的方向也不会发生变化。
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是河流水流方向的左侧被侵蚀,显然爱因斯坦的解释和贝尔定律不符。
总而言之,爱因斯坦预测,不管河流方向为何,不管是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河流的外弯侧总会被侵蚀,沉积物被逐渐堆积到内弯处,导致河流越来越弯,犹如长了脓包。
后来的研究发现,河流的变化果然是这样的。
![](http://n.sinaimg.cn/sinakd20117/253/w639h414/20220418/83a2-ada1cd2c196d7daa131d8351d43b873f.gif)
秘鲁境内乌卡亚利河的演变,河道越来越弯。 图片来源:geogarific
最后曲流甚至会生出一个脱离主河道的牛轭湖。用图画出来就是——
![](http://k.sinaimg.cn/n/sinakd20117/16/w220h596/20220418/f38b-c1d38a5cf80fcfc7b2995ee6c4926c1f.jpg/w700d1q75cms.jpg?by=cms_fixed_width)
曲流的生命周期,最终会形成牛轭湖(最下方的半圆)。 图片来源:wikipedia
而爱因斯坦所描述的这种二次流后来就被取名为螺旋流(helicoidal flow)。
爱因斯坦进一步解释,科里奥利力确实对侵蚀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贝尔定律判断的那样。
刚才说的是河道有一点点弯曲的情况。但即使一条河本来是直的,也可能被掰弯,被掰弯的原因也是二次流。你可能觉得奇怪,直的河道里河水不拐弯,没有离心力啊,怎么还会有二次流呢?
原理是这样的:由于地球自转,直河的水流受到科里奥利力的微弱作用,会产生二次流。
![](http://n.sinaimg.cn/sinakd20117/614/w372h242/20220418/1dd7-210d989bfed7f023d23ad2b5ba1a653a.gif)
这个让河流外拐的科里奥利力的水平分量是2vΩsinΦ。v是水流速度,Ω是地球转速,Φ是纬度。水流速度越大,纬度越高,所受科里奥利力越大。
在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下,向前运动的水流和河床底部会发生左右摩擦,和水面相比底部的水流减速,从而产生二次流和相应的侵蚀。换言之,只要地球在自转,直河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要变弯。
在这篇简洁有力的论文中,爱因斯坦还对河流侵蚀做出了几个预测。
比如,因为这个二次流具有惯性,因此最强烈的侵蚀应该发生在河流拐弯处的下游。如此一来,一条河的弯弯会不断往下游移动,就像蛇扭来扭去一样。而一条河的横截面越大,河床摩擦阻力的作用也越慢,因此大河的弯弯直径也越大。这些都和事实相符。
![](http://k.sinaimg.cn/n/sinakd20117/355/w660h495/20220418/6ee5-25be8afe8579668b695e566d0663cf4e.jpg/w700d1q75cms.jpg?by=cms_fixed_width)
曲流和牛轭湖 图片来源:eos.org
爱因斯坦之后,有不少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定量描述。1950年,爱因斯坦的大儿子、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汉斯·爱因斯坦(Hans A. Einstein)在父亲的基础上提出了泥沙运动力学理论,父子二人为河流泥沙工程学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除了用来解释河流侵蚀,茶叶悖论在啤酒的酿造中也有重要应用。
![](http://k.sinaimg.cn/n/sinakd20117/587/w321h266/20220418/f235-235fdc930e60fe36f4920512de21bc95.jpg/w700d1q75cms.jpg?by=cms_fixed_width)
酿啤酒时的杂质trub (左)图片来源:grainfather
在酿啤酒时,麦芽的蛋白质和脂肪等物质会凝结形成酒花糟(trub)等杂质。为了方便去除这些杂质,麦汁被注入一个叫做回旋沉淀槽的旋转大缸里,渣滓就会在底部中央聚集,很容易去除。这个技术就叫做旋液分离。
最早想到这招的是加拿大的酿酒企业 the Molson,现在大多数啤酒酿酒厂用的都是这个思路。
![](http://k.sinaimg.cn/n/sinakd20117/544/w266h278/20220418/c8a7-78dca99aaa414068f40a1193b57066f5.jpg/w700d1q75cms.jpg?by=cms_fixed_width)
回旋沉淀槽利用茶叶悖论分离酒花糟 图片来源:hofbrauhaus
参考文献:
[1]Bamforth, Charles W. (2003). Beer: tap into the art and science of brewing (2nd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56.
[2]Einstein, A., "Die Ursache der Mäanderbildung der Flußläufe und des sogenannten Baerschen Gesetzes", Die Naturwissenschaften, 1926, 11, pp. 223–224.
[3]The Tea Leaf Paradox. terribleusername0001
ponce.sdsu.edu/legacy_tales_einstein_on_meanders.html
[4]Goudie, Andrew (2004). "Baer's Law of Stream Deflection". Earth Sciences History. 23 (2): 278–282.
![](http://img.t.sinajs.cn/t5/style/images/face/male_180.png)
![](http://img.t.sinajs.cn/t5/style/images/face/male_18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