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培养人工智能人才,一系列人工智能研究平台落户同济

培养人工智能人才,一系列人工智能研究平台落户同济
2022年08月02日 18:53 新浪网 作者 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青年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征集城市智能空间设计方案,展现当前社会各界对数字城市的最新探索,这是在近日举行的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由同济大学、世界规划教育组织WUPEN等共同组织的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字城市设计赛道,也是同济大学以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又一实际行动。在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方面,同济大学近年来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 一系列人工智能研究平台落户同济 //

  今年5月,同济大学获批建设“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后,作为首批建设的人工智能领域的全国重点实验室。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交叉研究的推进,一系列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研究平台接连落户同济大学。作为核心技术与研究主体,学校获批建设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面向城区开展智能社会治理的综合性实验,打造智能社会治理的示范和样板。

  依托同济大学建设的教育部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前沿科学中心聚焦人工智能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瓶颈性关键技术,努力在优势重点领域取得科学理论和核心技术的原创性突破。另外,依托学校建设的中国(上海)数字城市研究院也揭牌成立,致力于打造数字城市研究的高端智库,培养数字转型和数字治理人才。获批建设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学校成立国内首个探索AI艺术领域的实验室——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一系列平台聚焦国家高质量发展新赛道上的各领域,助力学校的人才培养以及学科建设跑出加速度。

  一系列智慧应用场景也在同济上演。土木工程学院自主研发了国际上第一个开源的基础设施智慧服务系统iS3,实现了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数据的采集、处理、表达、分析和服务一体化集成管理。成果已应用于多项重大工程中。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在全出行链载运工具自主无人驾驶、基础设施数字化保障、车-路-云边协同智能管控与调度决策等方面,开展一体化协同智能交通系统研究。自主设计了我国第一个智能网联测评基地,突破了道路基础设施性能快速数字化等关键技术,在港珠澳大桥的数字化工程建设等工程中成功应用。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立了面向智慧人居、虚拟人居、地外人居三大未来场景,探索科学实验为支撑的全生命周期的建筑智能技术研发。探索未来月球基地建设,努力规划第一个月面人居基地、打印月面第一座建筑、建设月面第一座桥梁。

  // 培养“智能科学与技术”交叉人才 //

  2017年,同济大学获批增设“智能建造”“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本科专业,是当年获批“智能建造”专业的唯一高校,是获批“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4所高校中唯一的一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于2018年底成立后,在开展前沿科学攻关的同时,还在全国率先开启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高峰学科,培养具有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交叉应用能力的优秀人才,开创人工智能交叉人才培养新体系。

  2019年,同济大学成为全国首批获得“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建设资格的高校。以“感知”和“自主智能”为特色,重在人工智能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学习,为实现人类开发智能装置与系统、赋予机器智能的梦想而培养卓越人才。

  当年起,学校设立全国首批智能科学与技术博士培养班,2021年10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同济大学获批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博士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为引领,由数学、物理、化学、航力、材料、生物、法学、哲学等基础学科进行支撑,对土木、建筑、城市规划、交通、汽车等其他应用学科赋能。

  针对生源来自多学科背景的特点,在全校各院系遴选从事人工智能交叉研究的双聘导师组建导师队,共同培养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一流的科技创新高端人才。首批招收的近百名博士生来自学校24个专业领域,导师分布于18个专业学院。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