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上海新消费|泗泾夜市一夜爆火后余温常存,上海的年轻人原来这么喜欢“吃夜宵”

上海新消费|泗泾夜市一夜爆火后余温常存,上海的年轻人原来这么喜欢“吃夜宵”
2023年05月07日 20:59 新浪网 作者 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劳动观察

  摘要:几十元就吃到饱的平易近人和烟火气,谁能拒绝?

  

  上海人喜欢什么样的夜生活?在以往,如果你这样问一个“本地土著”,去夜市“轧闹猛”也许不会排在第一位。毕竟,想要在晚上找一处消遣的好地方,上海的选择可就太多太多了。但如今,这个问题的答案正在悄然改变。

  一到晚上,如果你走出地铁9号线泗泾站三号口,迎风扑面而来的,是混杂着各种食物香气的味道,闭眼深吸一口气,那是Q弹筋道的烤鱿鱼、焦香软糯的烤猪蹄、外酥里嫩的蚵仔煎,还有东北蒸饺、拇指生煎、臭豆腐……是的,那就是号称“上海最大露天夜市”的泗泾夜市的味道。泗泾夜市的走红释放出了一种信号:上海人对夜市也是非常热爱的,这片消费的“蓝海”正在崛起。

  

  泗泾夜市的食客正在享用美食。颜筱依 摄影

  几十元就吃到饱的平易近人和烟火气,谁能拒绝?

  泗泾夜市的爆火,似乎有着先天的地利人和:作为制造业重镇,泗泾镇集聚了一大批以通信和密码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一大批以工程师、技术工人为代表年轻群体,有吃夜宵的需要和习惯。随着这几年市中心区域旧城改造速度加快,人口向城郊区域大量迁移,促使城郊的商业日趋繁荣,泗泾镇现有人口约23.3万,庞大的人口基数为泗泾夜市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流。

  

  不少摊位为了吸引客流各出奇招。劳动报记者唐一泓 摄影

  此外,这里紧邻轨交9号线的“黄金地段”更叠加了大量人流。目前泗泾站日均客流量超9万人次,在全市轨交站中名列前茅。今年3月底经过改造升级重新营业后,这里周末晚间的人流量直逼限流峰值的9万人,除了住在泗泾周边的居民,不乏从市区慕名而来的食客,甚至有外地来沪出差的食客。人气一度旺到广场内几乎寸步难行、买个网红美食要排队的等待时间以小时计。

  

  泗泾夜市人流如织。颜筱依 摄影

  “上一次这么排队还是在迪士尼。”在一家互联网企业工作的白领小包向记者打趣道。由于家住泗泾,这半年多来,她已经陪着好几批朋友来逛了夜市,不仅对各种小吃口味了如指掌,甚至对各家摊位的地理位置也尽在掌握,风风火火领着一群小伙伴穿梭在人群里,她有点开心,朋友更开心。

  再看天时。这段时间以来,上海人对烟火气和热闹感的需求异常旺盛。商业广场内街长约300米,宽达到近6米,正好有做夜市的基础。去年11月,在政府部门支持外摆经营、活跃“夜经济”的背景下,泗泾三湘商业广场商户自发形成夜市。

  

  美食在前,笑得很幸福。颜筱依 摄影

  在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晁钢令看来,“外摆位”对于夜市集聚人气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效应,“它能让消费者有十分直观的烟火气和热闹感,这种感觉是最有吸引力的。”加之互联网的放大效应——被各大媒体、自媒体博主反复“安利”,还有人均几十元就吃到饱的平易近人,这份触手可及的亲切感,谁能轻易拒绝?

  都说心灵和胃总有一处要满足。于是,泗泾夜市的爆火,让远离家乡的游子们,得以短暂卸下办公室格子间、高端商场里的精致和腔调,在此觅得了似曾相识的家乡味道,脱离忙碌的工作后,找到一处短暂安放心灵、抚慰胃口的去处。

  

  大彬和他的蛋堡摊。颜筱依 摄影

  211大学的工程师辞职卖蛋堡,半年新增两家分店

  在特制模具里打入一颗颗鸡蛋,加入新鲜猪肉碎,盖上面皮,涂抹酱汁,是蛋堡摊老板大彬重复了不知道多少遍的动作,一整套流程下来几乎是闭着眼睛都能操作。春末夏初的上海,夜晚还有些微凉,站在烤得滚烫的炉灶前,大彬早已忙得热出了汗。

  几年前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的他,曾经是一名工程师,去年8月,他为了女友来到上海找工作,却厌倦了闷坐在格子间里的无趣,将自己的创业目标放在了做小吃生意上。不过,大彬可不是初次创业,他告诉记者,自己早在读书期间就开始接触餐饮业了。“大二那年,我就在学校里做麻辣烫的外卖,大三大四的时候,我还承包了学校里的一个食堂窗口,卖东北菜。”

  在某社交平台自己的个人简介中,大彬写道:“南京211毕业,机械男,鄙人不争气,爱赚钱也爱自由,现在上海卖肉蛋堡。”事实上,脱下“孔乙己长衫”的他,从来没有对自我身份的认定感到不好意思。

  

  夜市里的年轻情侣。颜筱依 摄影

  “读大学肯定是必要的,会提高我们自身的修养和见解,对以后的人生都很有帮助,但不论做什么行业,工作是不分贵贱的,做工程师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最终还是要活得开心,遵循自己的想法。”大彬肯定道,“哪怕现在每天过得比当年007的日子还累,但是开心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因为来到上海,和女朋友还有妈妈以及铁哥们儿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的感情也更深厚稳定了。

  这半年多来,大彬在泗泾的小吃事业发展神速,靠着蛋堡生意积累了一定的人气。他向记者指了指身后一间卖花甲粉丝的小门店,以及旁边一个卖铜锣烧的小摊:“这些都是我的生意。”通过这三摊生意,大彬不但养活了自己,还向社会提供了2个固定岗位和4个短期岗位,“你看那个铜锣烧小哥,是不是挺帅的?还有我们打包的女生,我特意招的颜值比较高的,这也是一种经营策略。”

  

  诱人的蛋堡。颜筱依 摄影

  手上快速煎制着眼前滋滋冒油的蛋堡,在一片热气腾腾间,大彬的思绪也回到了自己遥远的东北故乡。“我家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我们那儿可太有夜市文化了!步行街那边人超级多的,比泗泾夜市的人还多,好吃的也更多,像我最喜欢的烤冷面、烤鱿鱼,尤其是铁板鸡架!我从高中吃到现在,一回老家我就必须去吃。”

  说起故乡的美食,大彬的语调也高了不少。有趣的是,在他名为“来个蛋堡”的社交平台上,评论最多的那条分享也与故乡有关。“有没有东北的,你们都怎么回的家啊?你们都买机票了吗?真的有人坐飞机回东北的吗?”今年春节前夕,已经小赚了一笔的大彬,看着手机里返乡的机票价格,还是犯了愁:“我要做多少个蛋堡,才能回东北?”

  

  小马在自媒体平台上分享了泗泾夜市摆摊经历。网络截图

  自媒体达人分享夜市摆摊经验,一点点记录这座城市

  几乎是与大彬同一时间来到上海的小马,也选择将摊点支在了泗泾夜市。不同的是,小马平日里就职于一家mcn机构,业余时间摆摊的她更喜欢“打游击战”,不拘泥于某一个固定的市场,而是更倾向于多方位的体验,并以视频的形式发布在自媒体平台上,与更多“斜杠青年”分享经验。

  小马是安徽阜阳人,大学毕业后她去杭州工作了三年,杭州的夜市氛围让她沉迷其中。“我觉得杭州对夜市文化非常支持和包容,不仅商品的品类更多更潮流化,消费群体中的年轻人也更多。”她说。

  说起在泗泾夜市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摆摊经历,小马的战绩还不错:一晚上收入了265元。不过她自己并不满意,对她来说,泗泾夜市主打的是小吃美食,她售卖的饰品类并没有优势。不过这并没有让她气馁,深谙于传播之道的她,更在意的是通过夜市摆摊经历的分享,能否给自己的账号增加浏览量和点赞数。“我的目标是想把我的经验给到大家,起到一个指导性作用。比如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我会建议你摆摊的时候,直播开起来、短视频也拍起来,全方位引流。”

  

  小马拍摄的自己的摊位。受访者供图

  小马曾问自己的上海同事:“为什么上海的夜市文化没有被很好地推出来?”同事告诉她,可能是因为夜市、地摊的“外摆位”形式容易造成混乱,影响城市市容。“可是那不是很接地气吗?我觉得夜市本来就很美好,再说也可以通过管理和包装,把它整体打造得干净有序。”小马说,“就拿泗泾来说,广场里面挤得水泄不通,深夜外面街道的路人却并不多,可以把周边沿街的店铺都给利用起来,商品的品类也可以更丰富些。”

  如今,小马的自媒体账号“小马出逃记”已经积累了近五千人次的关注,她打算继续用自己的方式,将眼前这座尚不完全熟悉的城市一幕幕记录下去。

  “上海是个海纳百川的城市,我想本就应该包容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现在也有很多年轻人在网上问我,自己也想利用业余时间做一份副业,也想去夜市练练摊什么的,我都会非常支持去尝试,并且尽可能给出建议。”小马说,毕竟沪漂生存不易,“我想多给大家一点鼓励和帮助。”

  头图为泗泾夜市一景。颜筱依 摄影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北京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