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巧手修复时光(附图片)

巧手修复时光(附图片)
2024年04月12日 00:00 新浪网 作者 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中国民航报

  李珊古琛

  今年44岁的古陶瓷无痕修复师李晓光是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的合作文物修复师,从事文物修复工作20年,在2018年、2021年两届全国文物职业技能竞赛中担任陶瓷文物修复项目的评委。在李晓光眼里,每件文物都是“九死一生的英雄”,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手,让更多“英雄”恢复往日的荣光。对于古陶瓷无痕修复,可以理解为把破碎的瓷器恢复成没摔碎的样子。俗话说,“破镜难重圆”,更何况是洁白光滑、半透明的瓷器。古陶瓷无痕修复可以说是文物修复中的最难者,明明是被摔坏的器物,经修复师之手修复,连收藏者本人也很难找到被损坏的部位。因为这双“起死回生”的巧手,古陶瓷无痕修复师李晓光被同行称为古陶瓷无痕商业修复领域的领军人物,在他手中焕发新生的官窑瓷器多达3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陶瓷多达100余件。在得知自己担任由国家文物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主办的全国文物职业技能竞赛陶瓷文物修复项目的评委时,李晓光很激动,“这是对我长期在基层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肯定”。让破碎的文物“站起来”让尘封的历史“活过来”李晓光将文物修复比作中医治病,让文物“站起来”是他的理想。通过“望闻问切”,他曾一次又一次赋予一堆碎片新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所藏的明成化龙泉窑双耳瓶,在李晓光接手时已经在库房里“躺”了快半个世纪,碎成了几十片。因为修复难度太大,院里一直不敢修复。李晓光把碎片黏结完整后,瓷瓶仍有缺失。李晓光决定采用传说中的“瓷配瓷”工艺,用新烧制的“零部件”弥补古陶瓷的残缺部位。重新烧制意味着复刻古代全部工艺,而且还有难度更大的挑战——计算瓷胎和瓷釉的缩水率,务必使“新零部件”的外形与古陶瓷的伤痕形状严丝合缝。李晓光先用电脑计算、筛选,打印出效果图,然后亲手塑型,制作一批模型件送到浙江龙泉窑,尽可能按照明代的窑具、窑炉、燃料、火候烧几窑,再从中挑选出几件接上缺失的耳、环等残缺部位,精心加工、做旧,呈现出古陶瓷特有的韵味。前后两年反复劳作,终于使这一世所罕见的明成化龙泉窑双耳瓶再现明代龙泉窑鼎盛时期的美丽神韵。2015年,清乾隆珐琅彩八棱宝瓶修复品漂泊海外多年,经过激烈的竞拍,终于回归故土。由于旧修明显老化,李晓光接到任务,将二次修复这件瓷器。他先用拆胶溶剂将瓷器解体,清洗干净后,再将碎片拼合、粘结、补缺、打磨、做色、上釉、接光、做旧,最终为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修复了这一珍贵文物。李晓光说:“‘China’这个单词就源于中国古陶瓷,这是咱老祖宗留下的国粹。碎一件少一件,就算是幸存下来的极少数也是伤痕累累。我们现在抢救的不仅是器物,更是一段辉煌的过往。”无痕修复是一门多学科融合的技艺集综合造型、雕塑、色彩、书法、绘画、化工等工艺于一身,李晓光化身“六边形战士”。李晓光说,无痕修复是一门等级森严的手艺,如果第一步清洗不过关,断裂处的污垢洗不干净,将导致第二步拼接不严密。因错位产生的几微米高差足以导致手触凹凸不平,这就不是“无痕”了。如果非要继续修复,后面必须靠喷漆来找平,这会给作色环节带来巨大麻烦。因此无痕修复的每一步都不允许失败,每一步都为下一步工作打下了基础。如果哪一步失误了,宁可返工,也不能勉强进入下一道工序。在李晓光的工作室里,能看到林林总总几百种工具,有牙科翻模用的红蜡片,有手办模型行业用的喷笔,有文玩行业用的高压水枪,有清洗行业常用的超声波清洗机。光是用于黏结的树脂胶就有好几种,有耐高温的,有抗老化的;根据胶的不同黏度,有几个国内外品牌的不同型号。值得一提的是,李晓光的工作室采光很好,所以很少开灯。他说,灯光色温的微小变化会导致调色失真。即使是日光,也要严格限定在10时~12时,用肉眼调色。说起工业测色仪,李晓光苦笑着说:“我用过,没那么智能,还是不如肉眼准确。”李晓光的学问不止于此,考古、历史、物理、环境气候、地质、气象、计算机等,样样都要学;古人的制作工艺及材料、考古发掘、出土时的环境、地质情况、后期保存环境及管理,样样都要懂。有了这些本事,李晓光才能修复出“无痕”的文物,达到用手摸没有凹凸的出神入化境界。李晓光出生于北京的艺术世家,爷爷李又人是中国第一代油画家徐悲鸿和刘海粟的学生,有着扎实的绘画功底,参加革命后在肖克领导的平西抗日根据地负责宣传工作。李晓光的父亲是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师。李晓光从小耳濡目染,听父亲讲文物那些事儿,陪着爷爷和父亲逛博物馆和各地文物市场,从小就对历史和手工艺感兴趣。坚守本心、默默无闻文物修复是一场无声却广袤的征途“很多海外回流文物,藏家是第一个看到的,我是第二个看到的。”李晓光如是说。修复工作默默无闻,文物经过巧手修复一新,才出现在拍卖会的聚光灯下。“作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客座教授,我希望自己的每一堂课都能给年轻人带来历史的触摸感,考古发现远比文献记载更接近历史的原貌”。李晓光不以老师自居,更习惯待在工作室里,这种低调和隐秘成了他的生活方式。他以文物的守护者自居,静静地守护着每一件自己经手的文物。李晓光性格内向,视社交为浪费时间,不亲近媒体,也从未收徒。尽管经他手修复的文物动辄价格翻倍,但他仍旧视名利为外物。虽然他的主战场是商业修复,但他同时担任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多家考古机构的特聘文物修复师,一有需要,便立刻响应,只因放不下对文物的热爱。李晓光是一位坚守本心、默默无闻的匠人。在他眼中,每一件文物都有曲折的身世,渴求温柔的呵护;每一次修复都是穿越历史。“在别人看来,我天天坐冷板凳,很枯燥。其实我每天都挺惊险、挺刺激的,每天都有新发现。”李晓光提起自己的事业,眼中泛着激动的光。(文/李珊 据中国新闻网)延伸阅读陶瓷修复问与答“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陶瓷是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璀灿明珠,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珍贵文化遗产。而这种美好的器物却是容易被碰碎的,特别是历经成百上千年沧桑岁月的古陶瓷,更难得以保全。因而陶瓷修复技艺显得尤为重要,它能使破裂残缺的器物重归完整,高超的金缮修复工艺能让器物产生一种残缺美,收到给器物加分的效果。古陶瓷修复是考古行业内的一项基本技术,其运用广泛,从考古调查到发掘,再到出土器物的展示和研究,贯穿于整个文博系统。接下来,笔者就以问答形式为大家介绍这项技术。问:陶瓷修复有哪些类型和方法?答:现代古陶瓷修复主要包括考古修复、博物馆展览修复、商业修复这三种类型。考古修复和博物馆展览修复都要求在修复过程中实现无损伤修复,还原陶瓷本来的面目,达到修旧如旧的标准。考古修复可以说是三种修复类型中最容易实现的,只需要把古陶瓷破碎的部分拼接粘牢,将缺少的部分用石膏补上,打磨修型,恢复原样即可。商业修复则没有一个特定的标准,但如果修复水平不达标,则不利于展览和交易,若是修“过”了,则很容易修旧如新,对文物造成破坏。古陶瓷修复的主要方法有以下三种:1.“金缮”修复。即将瓷器碎片用天然大漆黏合,缺损处以大漆调瓦灰填补,表面再敷以金粉或者金箔。天然大漆不会造成化学污染,金粉装饰性较强。2.“锔钉法”。这是民间保留的一种传统修复工艺,其做法是在瓷器碎片上钻孔后,使用金属锔钉,将瓷器碎片重新铆钉在一起。这种修复工艺因为技术上的限制,只能恢复器物的使用功能,缺损处无法恢复器物原貌。3.“热修”。即用釉料等材料将器物拼接之后入窑重烧。这种修复方法不但损害、歪曲了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信息,而且可能对文物造成破坏,因此不被文物修复专家所采用。问:什么是“金缮”修复?答:“金缮”是将漆艺运用于陶瓷修复的一门技艺,本质上属于漆艺的范畴,常被用于瓷器和紫砂器的修复,此外也可用来修复竹器、象牙、小件木器、玉器等。这是一种因地制宜的自然修复技巧,不但可以修复器物,也可能诞生一件独特的全新作品,让那些美好的器物“复活”。“金缮”修复最早出现在中国,此后在日本一直备受关注。传统的“金缮”修复技艺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问:什么是大漆?大漆修复瓷器对人体有害吗?答:大漆又名生漆、土漆、囯漆,是一种天然树脂材料,来自漆树,经后期加工精制而成。生漆干燥固化后不仅具有很强的附着力、防腐性,而且耐水、耐热、耐酸、耐碱,绿色环保,无毒无副作用,是理想的天然涂料。问:“金缮”用的是真金、纯金吗?答:“金缮”从字面意义上说就是以金修缮,故而必用真金,用铜或者任何代用金都无法媲美真金的色泽。问:“金缮”修复的茶杯、茶盏还能喝茶吗?答:“金缮”修复的瓷器可以用来喝茶。通过以上问答可知,“金缮”是在大漆修复的基础上用金粉或金箔髹饰,最后会再上一层天然透漆保护金面。无论是大漆还是纯金粉、金箔,都是对人体无害的。这与商业修复中的套色修复完全不同。套色修复是利用化学材料尽可能恢复物品原貌,其所用材料达不到环保无毒的标准,因此套色修复的茶具不能用于喝茶。(文/古琛 据“古陶瓷修复博物馆”公众号)

  

  古陶瓷修复师李晓光

  

  修复师观察放大镜下标本表面的磨痕和釉下的气泡

  

  明代成化龙泉窑双耳瓶修复后

  

  明代成化龙泉窑双耳瓶修复前

  

  修复前和修复后的汉代陶罐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北京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