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贵州日报
杨俊 周茜茜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物质文明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物质基础,体现的是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一种改造和利用能力;而精神文明则是社会进步到一定阶段的精神力量,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的精神追求与价值观念。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不可偏废,协调一致共同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推进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奋斗目的,这是其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显著标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一方面既要实现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经济硬实力;另一方面,也要实现精神文明的充分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既需要有丰富的物质基础,也需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要始终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重大原则要求一以贯之,使其同向而行、共同发展,才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以辩证、全面、平衡的观点正确看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互相影响,统一于人类的各项生产、劳动和实践。人类在改造自然界过程中发展而来的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反过来为物质文明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尽管如此,“两个文明”之间的发展却并不总是同步的。虽说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但是在某些时期或地区,两者可能会出现失衡现象。这种失衡不仅会影响社会的整体进步,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较为直观地指明了精神文明的发展需要物质文明的发展和积累。恩格斯指出“物质生存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生存方式起作用”,也形象地表达了精神文明的发展能为物质文明提供支撑和指引甚至起到反向制约作用。只要灵活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以辩证、全面、平衡的观点看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准确把握“两个文明”建设进程中的发展趋势和机遇挑战,就能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深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着坚强的领导作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将党的方针政策贯穿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充分发挥党的核心领导作用,才能确保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前景光明、行稳致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巩固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顺利进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深刻反映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其领导力量的必然要求。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关键是要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落实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确保不断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实现物质富足、精神富有。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