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劳动报
42%网友表示已“腐入膏肓”
“脑腐”现象正入侵职场
本报讯 (劳动报记者 陈恒杨)“脑腐”一词入选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的2024年度词汇,指因长期浏览网络上低质量琐碎内容,而导致精神和智力状态出现衰退。在上海市总工会官方微信公众号“申工社”的相关调查数据也显示,高达42.14%的人表示自己已“腐入膏肓”。在信息飞速发展的现在,“脑腐”现象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调查:
77%的人
已“脑腐”或正在“腐”
从申工社的调查结果来看,“脑腐”现象的严重性令人堪忧。42.14%的人认为自己“腐入膏肓”,长时间沉浸在无意义刷手机中,常感疲惫麻木,各方面能力严重退化;34.99%的人表示自己正在加速“腐”化,难以阅读长内容,做事时容易被各种信息干扰。这些数据表明,“脑腐”现象在现代社会中相当普遍,已成为许多人生活中的隐形危机。
网络的发展带来了海量信息,但大量低质量、琐碎的内容充斥其中。人们习惯在碎片化时间里浏览这些信息,虽然满足了即时的娱乐需求,却也让大脑逐渐失去了深度思考和专注的能力。就像长期吃快餐虽能解饿,却难以提供身体所需的全面营养,“脑腐”现象正如同这种精神上的“营养不良”,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人们的思维和能力。
职工心声:
“脑腐”影响工作
亟需解决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脑腐”现象,记者采访了一些职工。在某互联网公司工作的李先生表示:“我们每天接触的信息太多了,各种会议、通知、新闻等,很容易让人分心。有时候明明觉得自己工作效率不高,但又很难集中精力去完成一项任务。”他感慨,长期处于这种信息轰炸的环境中,自己的注意力和思考能力似乎都在逐渐下降。
另一位从事文案创作工作的张女士也讲述了自己的困扰。她说:“以前写文章的时候,我可以专心地查找资料、构思内容,现在网络上各种吸引眼球的‘新闻’层出不穷,很多小事情被无限放大,信息量过载,在构思选题时经常被打乱思路。而且,感觉自己的思维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很难写出有深度的作品了。”
“脑腐”现象似乎是网络时代的隐形危机,不仅影响了职工的工作效率,也对他们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带来了挑战。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职场中,缺乏深度思考和专注能力将使个人难以在专业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如何培养良好的信息获取习惯、提升信息筛选能力,努力避免陷入“脑腐”的陷阱,成为职场人的一个必修课。

